學習方法「大作戰」,中國vs新加坡哪個略勝一籌?
不限地域,不分國籍,各國家長對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的討論永遠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對學習方法的爭論和差異性探究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以彼此在地域,文化以及生活都有很多關聯和相通之處的中國和新加坡來說,兩國的父母都有類似「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和「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十分相似的教育思維,而這時刻提醒著他們要不斷去關注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更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好為孩子的未來做長遠考慮。
儘管中國和新加坡在學習方法領域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成功案例,但兩國在教育體系,教育理念和學習方法上均存在一些不同。
中國 vs 新加坡
China vs Singapore
國內學校愛的「早讀」, 新加坡更喜歡「show and talk」
國內中小學很重視早讀,學校會要求孩子大聲朗讀學過的單詞或知識點,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這其中反射出的是「一日之計在於晨」的教育理念,利用清晨時間早讀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時間管理能力。因此早讀被認為有助於塑造孩子的性格和習慣。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教育系統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幾乎很少要求學生照本宣科朗讀,而是強調"show and talk"。這意味著孩子不僅要理解文本,還要能夠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對這些文本的理解和見解。

與此同時孩子會被鼓勵展示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分享個人觀點,並與同學一起討論。這種方法旨在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技能。
通過這種方法,有助於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表達觀點和與他人協作。這些技能在解決問題、創新和適應如今不斷變化的社會中非常有價值。
國內學校愛的「抄寫」, 新加坡更鼓勵「獨立思考」
聽寫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習環節。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對學生的寫作和拼寫能力同樣高度重視。無論是在華文還是英文科目中,每周的聽寫都是常見的教育活動。
和大部分中國學生一樣,新加坡的學生也會通過刷題來提高他們的成績。刷題有助於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磨練他們的考試技巧。

然而,與中國的學生不同,新加坡的學生很少抄寫作業,更加強調深度理解和實際應用,而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或抄寫。這意味著學生更多地被鼓勵去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此外,新加坡的學生通常也不會面臨大量的計算練習,因為五年級以上的學生,在做作業和考試中是允許使用計算器的,所以新加坡學生的計算能力沒有國內孩子紮實。
但新加坡的教育認為,機器能替代的技能,並不需要學生花大量時間去練習,反而更注重學生的解題思路,強調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解題思路的步驟分,比起計算是否正確,顯然占據的分數比例更大。
通常老師會傳授學生一些基本的計算技巧,並聚焦於在實際問題中應用這些技能。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地進行重複性的練習。
國內學校愛的「預習」, 新加坡更強調「自主學習」
不可忽視的學習方法當然還有預習。
課前預習往往被認為是好學生的良好習慣,是中國教育體系強調的重要環節。

在中國,學生會提前預習即將學習的知識點,閱讀教材、筆記或相關材料,以便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識。這種預習的做法旨在激發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課堂討論和互動。
而新加坡與中國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華文以外的科目中,學校通常沒有統一的課本,或者不同學校使用不同的教材。
老師不會強調學生必須提前預習特定的課本內容。這種情況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鼓勵學生在不同資源下自主學習,以及適應不同的學習節奏和需求。

華文科目中通常會有統一的課本供學生使用,但老師也不一定會強制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因為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更側重於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和互動,以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總的來說,中國教育更注重考試成績,可能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發展。
而新加坡強調全面發展,培養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鼓勵課外活動和團隊合作。
此外,新加坡也注重教育技術的應用,鼓勵學生使用數字工具來增強學習效果。

教育方法因教育目標和文化價值觀而異。
全球化時代,教育者可以從各國經驗中學習,創造更適應未來社會的教育方法,以確保學生全面發展。
家長和孩子可以通過了解不同教育體系的不斷演變,更好的適應未來變幻莫測的社會和經濟環境,發展他們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