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是工作,親美是生活?華人國家新加坡為何成為反華急先鋒

2021年12月16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一個黃皮白心的國家。

2015年10月5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環太平洋國家成功結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談判,達成TPP貿易協定,即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又稱「經濟北約」,是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相比於世界貿易組織(WTO),TPP從傳統、單一、狹義的貿易協定拓展成為現代、廣義、綜合的貿易協定,除經濟元素以外還包含了許多非經濟元素,成員國不僅受到貿易機制的制約,更要受到法律法規、社會團體、生態環境、商業模式和公眾評判等制約。

作為西方國家對「自由貿易」的全新註解,TPP是整體、多層次發展的自由貿易新模式。

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P4),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自由貿易協定,旨在推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成員之間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並加強合作,並採取開放態度,對外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

隨後美國、澳大利亞、秘魯、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國相繼加入,成員國最終拓展到12個。

在WTO和APEC已經大行其道的情況下,TPP的出現顯得畫蛇添足。不過從中國始終被排除在外的情況來看, TPP更像是西方國家刻意孤立中國的小團體,目的就是不帶中國玩。而新加坡作為TPP的發起國之一,此刻與我們是如此的熟悉而又陌生。

畢竟這個名副其實的華人國家,一直以來都奔跑在反華的道路上。

作為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我國早在漢武帝時期就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隨後大量華人背井離鄉甚至定居海外,而東南亞作為距離中原最近的板塊,也是海外華人落腳甚至定居的首選之地。

不過,雖然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海外移民歷史源遠流長,但華人作為外來族群,相比於特別能生娃的土著居民終歸是少數族裔。再加上華人雖然吃苦耐勞,但團結度不高,從政意願普遍薄弱,更有西方殖民者有意離間華人與土著族裔的關係的因素,所以華人始終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更缺乏話語權,這是有錢無權的華人總是被針對的重要因素,層出不窮的反華排華事件更凸顯了這一群體的尷尬和悲慘。

所以為了融入當地社會,很多華人罔顧中國強大才讓其得到尊重的基本事實,義無反顧地走上反華道路,並通過喪心病狂的抹黑作為取悅當地主流社會的投名狀。

但新加坡不同,由於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華人匯聚之地,時至今日華人更是占到了新加坡總人口的74%,這也意味著新加坡成為世界上除中國外唯一以華族為主的國家。

理論上說,同為炎黃子孫,中新關係應該情比金堅才是,即便不是兄弟至少也應該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擾。但現實情況是,新加坡長期活躍在反華的舞台上,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給我們添堵,是我們前進路上很多麻煩的始作俑者,典型如TPP。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情況,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新加坡從一開始就在我們的對立面,無論站著、跪著還是趴著都和我們不是一路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中新關係生疏甚至仇恨也就不足為奇了。

漢武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後,新加坡因為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優越區位成為很多華人的落地生根的地方。但也正因為區位太過優越,所以自古以來新加坡也是各方勢力爭相覬覦的地方。

在3世紀出現文明後,新加坡先後被室利佛逝、三佛齊、暹羅、爪哇等勢力統治或侵略。

15世紀大航海時代啟幕後,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走上殖民擴張道路。根據「教皇子午線」劃定,葡萄牙向東殖民,並成為首批「造訪」新加坡的侵略者,不過葡萄牙殖民者的到來卻導致了新加坡的沒落。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登陸新加坡,這一事件也成為新加坡近代史開始的標誌。1824年新加坡淪為英國屬土後,作為自由港吸引了周邊各國移民的趨之若鶩,尤其是清王朝。

彼時的英國需要大量勞動力,清朝的華工無疑是重要來源,新加坡華人數量在千百年來移民的基礎上再攀新高。

1826年,新加坡與馬六甲合併為海峽殖民地,並在1832年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所在地,1867年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

英國統治下的新加坡,作為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港口城市異軍突起,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新加坡更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咽喉要地,戰略價值不斷提升。

二戰爆發後,新加坡被日軍侵占,經歷了喪心病狂的折磨。二戰結束後,英軍捲土重來,但二戰的猛烈摧殘使英國戴上了戰勝國的頭銜卻不得不面臨著綜合國力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窘境,在對殖民地統治越來越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新加坡的抗英鬥爭此起彼伏,並最終迫使英國殖民者給予新加坡更多的自治權。

1963年,經過全民投票,新加坡脫離英國統治並加入馬來西亞,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然而,由於新加坡交稅多撥款少,是馬來西亞經濟大頭卻總被當冤大頭,所以新加坡對馬來西亞越來越不滿。再加上一心想要建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對華人群體以鄰為壑,新加坡恰好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地區,所以為了強化馬來人的主體地位,儘管彼時的新加坡作為港口城市已經高度發達,但依然在1965年8月9日被馬來西亞毅然決然地踢出了聯邦,於是被掃地出門的新加坡被迫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馬來西亞華人所占總人口比例也從44%驟降到24%。

從新加坡的歷史來看,這裡雖然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區位得天獨厚,靠收過路費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優越的區位也讓新加坡富裕,也依然讓新加坡被各方勢力覬覦。

更可怕的是,當被馬來西亞「開除國籍」後,新加坡成為真正的彈丸之地,東西南北根本沒有縱深不說,連最基本的淡水供應都成問題。那麼這樣一個「被迫營業」的小國,在一飛沖天之前,到底該如何解決活下來的問題。

這是擺在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面前的最急迫問題,從馬來西亞議會大廳的門口,在新加坡「開國大典」的演講台上,李光耀幾度落淚,他似乎並不知道這個「棄子」到底該何去何從。

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經驗一再表明:在國際社會從來難以獨善其身的小國想要活下去,最好的選擇就是深諳「牆頭草隨風倒」的騎牆精神,並審時度勢擇強而事。

所以,李光耀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選擇了美國。

之所以不是同宗同源的中國,靜夜史認為主要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政治上,雖然新加坡離新中國比美國更近,但實際情況卻是「親美疏華」。

新加坡自立門戶的1965年,美蘇爭霸「激戰正酣」,在劍拔弩張的冷戰框架下,局部熱戰如火如荼。美國在韓戰折戟沉沙後,為防止中南半島「泛紅」,美國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將魔爪伸向了越南。

不過,因為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前車之鑑,美國對新中國的態度異常敏感,地面部隊說什麼也不過北緯17度線,並成功地讓自己陷入了難以自拔的泥潭。

這也意味著,中美對抗的前沿,在北緯17度線,而新加坡的緯度,是北緯1度18分,空間距離越南中部近2000公里。

此時的新中國,對新加坡可謂真正的鞭長莫及。但問題是新中國的軍事力量尚在越南北部,但影響力卻早已覆蓋了整個東南亞,即所謂無產階級革命輸出。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後,新中國一躍成為美蘇之外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再加上蘇聯大規模的工業化支持,新中國的綜合國力一鳴驚人。而新中國的復興,嚴重威脅到了蘇聯在社會主義這樣的老大哥地位,這也成為中蘇兩國在1959年全面交惡的重要原因。

中蘇交惡後,北越成為中蘇對抗的主要戰場,雖然在對抗美國侵略時兩國依舊同仇敵愾,但為了爭取北越,兩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中蘇兩國的競爭,也讓中南半島的無產階級革命形勢達到高潮。

但這對於新加坡而言卻是名副其實的災難,因為無論馬來西亞還是印度尼西亞,都是名副其實的穆斯林國家,在種族問題上本就排外,新中國的影響力鼓舞了華人族裔的鬥爭,卻也讓他們成為眾矢之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隨波逐流」與新中國遙相呼應,那麼大機率會被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恨屋及烏」。

這是新加坡的無法承受之重,所以新加坡在新中國鞭長莫及的情況下,能夠選擇的靠山有且只有一個。

雖然距離新加坡萬里之遙,但美國的航母常年游弋在大洋之上,更重要的是「打狗還要看主人」,新加坡只需要報上美國的名號,就足以讓蠢蠢欲動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偃旗息鼓。

相比於作為大陸強國的中國,美國作為海洋強國,「自古」以來就對經營海洋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中國將主要精力放在大陸方向的同時,美國能為新加坡帶來慈父般的溫暖。

更重要的是,1967年成立的東南亞國協,作為美國反華的抓手,涵蓋了整個東南亞,所以身為成員國的新加坡追隨美國反而是「浩浩湯湯、順之者昌」。

其次在經濟上,新加坡騰飛美國居功至偉,且產業同新中國在本質上是競爭關係。

新加坡的一飛沖天,靠收過路費不假,但能夠起步則靠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

二戰後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掀起第3次科技革命,已開發國家的傳統產業開始陸續向第三世界轉移,新加坡與有榮焉。

倚靠產業和資本的引進,新加坡經濟一飛沖天。再加上越南戰爭的刺激,新加坡迅速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對於基礎薄弱且勞動力密集的東方國家而言,出口加工業無疑是共同富裕的「便捷」之路,但新中國的復興改變了這一切。

「亞洲四小龍」之後,「亞洲四小虎」之所以相對黯淡,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新中國的厚積薄發。

有賴於建國後30年的工業化積累,我們的接納和消化能力相當強大,這意味著我們能將承接的產業「為我所用」,後進的國家當然難以複製新加坡的成功。

所以,新加坡與新中國,產業本質上是競爭關係,而兩者又都同處於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中,所以新加坡與美國更有經濟上的共鳴。

可以說,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天然衝突,註定了新加坡不可能與新中國親如一家,即便是無產階級革命輸出已經成為過去式,歷史記憶也難以徹底抹去。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379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7695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