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成為大致目標的700萬輛原本就是極高的數值,相當於中國新車銷售整體的25%左右。在2019年首次出現負增長的背景下,要達成目標,今後需要維持每年近40%的增長,可以說在事實上無法實現。
對中國政府而言還有一項誤判,即此前寄予厚望的中國新興企業如今相繼陷入困境。在中國,自2015年前後起,押注政府補貼的創業企業相繼湧現,至少有約60家新興純電動汽車企業成立。
其中的代表性企業之一,上海蔚來汽車(NIO)2018年在美國紐約市場成功上市,但隨後接連發生純電動汽車起火事故,銷售低迷。到2019年夏季該公司不得不裁員約1000人。作為中國純電動汽車的獨角獸(總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企業)中的強有力企業,威馬汽車和拜騰(Byton)也自2019年下半年起裁員。

這種情況再加上新冠疫情的難題,中國如今不得不調整普及純電動汽車的戰略。作為提振經濟的舉措,今年3月政府緊急決定,把原定在2020年內結束的純電動汽車補貼延長2年。不過,即使有這些新政策,如今電動車一線仍然處於較為混亂的狀態。該補貼附加了條件,即如果車輛銷售價格超過30萬元,則不屬於補貼對象。
為此而慌亂的是美國特斯拉。該公司今年春季啟動了部分車型的漲價。但鑒於突然延長補貼的政策,在宣布漲價的短短數天後,為了獲得補貼,該公司又緊急對超過30萬元的車輛降價。這種反覆也給消費者帶來影響,行業內有聲音表示,「中國頻繁出現政策變更,企業也難以應對」。

在2018年以後中國政府描繪的轉向純電動汽車的構想如今日趨欠缺現實意味。各家車企的中國戰略今後也肯定要受到很大影響。
但是儘管如此,中國從汽油發動機轉向電動汽車的總體趨勢估計不會逆轉。
在中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汽車製造商都致力於發展電動汽車。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強制實行配額制。如今中國的輕騎摩托車幾乎完全採用電力驅動。到明年年底,所有公共汽車將全部改用電動公交車。
總的來說,無論從環境保護,還是能源資源的方面看,電動車發展和替代燃油車都是全球的大勢所趨,在朝著電動車時代邁進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很多阻礙和挑戰。
中國政府通過大力補貼快速發展這一領域,如今新加坡也要迎頭趕上。一直以來,新加坡在車輛管控和道路交通管理上就走在國際領先地位,相信其成功經驗也可以被運用在推廣電動車上,這一點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不過,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我們還是期待更親民的車價和充電費用,能夠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更造福我們的生活。
資料來源:
1. 能源界:SP集團將於2020年建成新加坡最大的公共電動車充電網絡
2. 日經中文網:中國純電動車市場踩下急剎車
3. 德國之聲:中國電動汽車熱明顯降溫
4. 早報:電動車時代來臨
5. 人民網:新加坡宣布計劃2040年前逐步淘汰燃油車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