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哥的一雙腳,有著非比尋常的經歷。
它們穿越了世界七大洲,征服了南北極,完成了72場全程42.195公里的馬拉松賽事。
它們為波哥打造成功的投資專業,卻也讓波哥付出沉重的健康代價。
它們讓波哥完成心愿,帶著一個18歲的姑娘跑完人生第一個馬拉松。
它們讓波哥跑出慈善事業,在島國紮根行善。

健談爽朗的波哥,本名李曉波,他身兼多職,是風險投資人也是慈善公益支持者,更是馬拉松跑者。
他出生中國瀋陽中層家庭,母親曾在中國醫科大學執教,父親是科研幹部。2013年來新加坡成為風和資本管理集團合伙人,目前風和管理的資產達50億新元。波哥現在是新加坡公民,妻兒也入籍,兩個兒子在新加坡的美國國際學校念書。

▲波哥的全家福。
還沒來新加坡之前,波哥在中國風險投資圈頗有名氣,是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知名企業家,擁有超過25年的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管理經驗。
多年來波哥專注經營業務,周旋在飯局與應酬,雙腳成天閒放桌下,結果體重一度飆升近80公斤,還因嚴重腸胃炎入院搶救。這場健康危機,宛如當頭棒喝,他告訴自己,是時候做出改變,隨即設下遠大目標——完成全程42公里的馬拉松。

▲波哥對馬拉松的熱愛感染了大兒子,父子一起挑戰在蘇格蘭舉行的 Highland Kings 挑戰賽。
2014年,是波哥人生一大分水嶺。這年,他完成第一個全程42公里的馬拉松賽,自此,知名的國際馬拉松賽事,都能見到他馳騁的身影。
跑出雄心壯志
第一個挑戰賽,要數2014年代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參加在中國舉辦的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之後,他越跑越起勁,經過幾場半程馬拉松熱身,同年12月,他的雙腳以五個多小時的速度,在深圳跑下人生第一個全程馬拉松。
「第一場全馬確實很辛苦,之後身體酸痛幾個星期,但我也因此發現自己的潛力。回想起跑之初,小跑10分鐘就上氣不接下氣,但10分鐘接10分鐘,一天一天堅持下去,便會順其自然完成整段路線。」
對跑步,波哥曾深有體悟地說:「跑步與不跑步的人,在每天看來沒有任何區別;每月的差異也是微乎其微;每年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但或許五年後,可能就是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巨大分野。10年後,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時間在你身上刻畫了努力的痕跡,你跑過的路從來不會欺騙你,一切自然而然地沉澱在你的精氣神中,你的改變誰都可以感受到。」
隨後,他在18個月內陸續跑了東京、柏林、倫敦、芝加哥、紐約和波士頓六地的馬拉松,成為當時中國首30名完成國際馬拉松六大滿貫的業餘跑者。他更在2017年接到「777世界馬拉松挑戰賽」組織委員會邀請,在七天時間在世界七大洲不同城市完成七個馬拉松。

▲決定參加777世界馬拉松挑戰賽是波哥做過最瘋狂的決定,也是給自己在知天命之年的生日禮物。
「我幾乎沒有多少猶豫就決定參加,這是我做過最瘋狂的決定。一方面是已完成六大滿貫,需要確立新的目標才有挑戰感;當時又恰逢知天命之年,想找一件事調動生命的所有激情,就狠心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日禮物。」
正如波哥一直強調,人不能太善待自己,偶爾逼自己去做些不可能的事,挑戰極限,方能釋放出內心深處的鬥志,將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實,瘋狂接下777賽事,也與他前一年的悲慟經歷有關。他生命中最在意、最想討她歡喜、最期待她幸福的女人——母親離開人世。為了堅定自己完賽的意念,他帶著母親18歲的照片上路。2018年1月開跑前夜,波哥還在南非開普敦寫下《帶著18歲的姑娘奔跑》一文悼念母親。
2019年,他再挑戰自己的極限——台灣環島超級馬拉松,19天內環島1045公里。這也是波哥72場馬拉松中最艱難的一次。
「這次賽事時間很長,平均每天55公里,波度上下起伏,一直得咬緊牙根撐下去,但跑的過程卻非常感動,能用雙腳踏遍台灣的山明水秀,沿途得到許多志工熱心協助,參賽者們堅持完賽的圓夢故事,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
這次,他又帶著「18歲姑娘」的照片上陣,而主辦方也貼心地頒發一份女子組完賽證書給照片中的姑娘!
跑出文字的雋永
重視教育和文字的波哥說:「在你有限的生命里,一個人走路,可能會走得比較快,但是一群人走路,絕對有機會走得更遠。」
接受良好教育,除了讓自己進步,也有機會與優秀的人為伍,事半功倍。因此,他把兒子安排到優秀學府學習,也致力通過公益教育的力量激發人的潛能,幫助弱勢群體改變人生。
波哥喜歡寫作,認為文字和影像具有特殊的傳承力量,若不去記錄,事情稍縱即逝。當初為鞭策自己完成777世界馬拉松賽事而聘請的攝影團隊,本來只打算記錄他的參賽歷程,但他發現每個跑者都有精彩的故事,便決定擴大內容,收錄所有跑者的照片和小故事,編輯成第一本跑步集《42.195&Beyond》,同時還在新加坡辦了公益影展。

影展獲得意想不到的巨大反響,不少人受到啟發開始挑戰馬拉松,「很多人看了都很驚訝,哇,原來普通人也能完成這麼艱難的馬拉松!其實只要站在起跑線上,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抱著同樣信念,他在台灣出版《1045——追夢的距離》,記錄許多跑者以雙腳的每一步、毅力的千萬步,實現各自的夢想。第三本由他資助採訪拍攝的《Relay Majulah》(前進接力賽)攝影集,則記錄新加坡為慶祝開埠200周年,由200名不同背景的新加坡跑者,以200小時完成2,000公里的輝煌事跡。

波哥說:「自己喜歡運動,只要稍微用心收集周邊跑者的一些故事素材,就能連帶感動和影響更多人,這讓我深刻意識運動的魅力,可以改變人生,很有意義。」
跑出善心
「勵基金會」(Li Foundation) 的創辦,是波哥的腳跑出來的。
感悟運動影響力之深遠,他決定在新加坡註冊家族慈善基金會進行影響力投資,撥出家族企業盈利的一成,作為基金會公益活動款項,延續他自2000年以來就積極投身的社會公益事業,更是融入新加坡社會最佳管道之一。

▲去年11月,李曉波從哈莉瑪總統手上接過「企業捐贈激勵獎」。
去年11月,他代表勵基金會從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手上接過「企業捐贈激勵獎」,肯定基金會多年來對體育關懷計劃的支持。該計劃通過培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游泳和跑步等,培養他們的抗挫能力和堅持不懈的品格,減少不良行為對他們人生的影響。這些孩子同時參與各種公益活動來回饋社會。

▲體育關懷計劃的展覽。
勵基金會也參與多個本地和區域慈善活動,如協助改善來新加坡工作的孟加拉建築客工待遇、資助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掌握編程技能等。波哥也是亞洲慈善聯盟成員,該聯盟為亞洲慈善家提供互相合作、解決社會問題。近來,波哥協助成立附屬聯盟的中華慈善家俱樂部,以解決一些亞洲慈善家面對的語言障礙,搭建溝通橋樑。
談到公益,波哥看法獨特。他認為,公益事業一定要具備四大「I求」才能持續進行,包括「Impact」(影響力),主辦的活動項目須對生命發揮積極影響力;「Integration」(整合),能否整合各方資源共同發光發熱;「Innovation」(創新),是否帶有創新元素;「I」(自我),從事公益鬚髮自內心,自認有意義才可持續久遠。這種理念,是波哥超過15年公益慈善之旅的心得。
他的公益事業始於中國獅子會,一次短短10分鐘的分享,讓他感受到「做慈善能做出幸福感」,自此推展獅子會慈善活動。其實,波哥的英文名 Lionel,也是出自獅子會。當年他代表獅子會出席國際慈善活動時,一些外國代表稱他為「Lions』 Li」(意為獅子會的李代表),漸漸地就諧音出 Lionel 的英文名。

▲獅子會是波哥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啟蒙,他的英文名也與獅子會息息相關。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家走向國際,他希望更多企業家重視影響力投資,讓自己的財富與當地社群接軌,或設立家族辦公慈善基金作出貢獻,通過當地人的機構更好地融入當地社群,而不是局限於同鄉或同祖國的社交圈。
跑出潛能
90年代,波哥離開安逸的工作崗位,到經濟特區海南島創業,見證了「非常夢幻」卻又機遇遍地的資本主義織夢年代。
「當時在海南島創業,靠的是膽識和速度,想到什麼就去做,一切是全新未知的,沒有規矩或前例依循,只要肯干肯嘗試就會成功。大家都豪情萬丈,你常常聽到街邊小吃檔的隔壁桌客人,推著腳踏車,聊著好像是上億元的項目,太夢幻了!」
這股熾熱的心,正是激發他無限潛能的搖籃。看到身邊的人一夜間從一無所有變成家財萬貫,他和大學同學胡猛(風和創辦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明白抱怨是沒用的,與其看別人成功,不如自己去闖一片天。在海南島打拚的七年,讓他得以在投資市場累積財富。自此,他開始進行戰略布局,增加海外的投資配置,包括在新加坡成立風和集團。
「當初選擇以華人為主的市場作為企業轉型基地,現在回看這個決策,覺得是對的,不僅符合專業和企業的發展方向,而且新加坡政府是以專業精神、盡心盡責地經營國家。在這麼一個紛亂複雜的世界上,新加坡人蠻幸福的,可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新加坡講究法治,創業時可依法一步步整合資源及人才等,靠的是真材實料。然而,這種氛圍不盡然利於創業。波哥以過來人的經驗說:「創業重在速度和一點狂野。市場競爭激烈,行動稍微慢些,構想和資源都為人所占。小魚吃大魚是不容易的,但快魚吃大魚是有機會的。」
年輕一輩生活太舒適安逸,輕易就拒絕太大或太累的挑戰,尤其是風險太大,更易說「No」,沒有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就好比被豢養起來的寵物。
因為跑步,他體悟良多。許多馬拉松跑者是普通人,就以777賽事的50名跑者為例,有的是殘疾人士、有的年近60、有的病倒必須在飛機上打點滴,但都能順利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