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陳積光,新加坡開發商,有「鞋盒公寓之王」之稱,憑藉敏銳的判斷和卓越的遠見,緊跟市場走向,創建豪利集團,在「鞋盒公寓」領域書寫傳奇。

圖源:時代財智
一、初次經商
1965年,陳積光出生於新加坡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來自中國寧波,母親來自中國紹興。陳積光在青少年時期的經歷非常豐富,在八九歲時挨家挨戶推銷聖誕卡、在初中課餘時間賣牛仔褲、去酒店婚宴和酒吧當服務員、他還做過旅行社經紀、賣烏打、開咖啡店,以及經營餐館和精品酒店。

圖源:新加坡萬事通
初次經商的經歷讓陳積光受益不淺。那年華人農曆新年,陳積光和朋友去牛車水擺攤賣飲料,攤位租金兩周6000新元。人家的飲料一罐1塊2,他就賣1塊,甚至8毛,「促銷降價的效應太明顯了!」消費者逆著人潮都要擠過來買。最後收攤那天算帳,毛利12000新元,扣除攤位租金,陳積光和搭檔每人凈賺3000新元。「做生意,收入真是不菲啊!」時至今日,這個薄利多銷的模式,讓陳積光屢試不爽。
二、創建豪利
1996年,陳積光成立豪利公司,承接小型建築工程。「豪利」在華語中的意思是「巨大的利潤」,陳積光在創辦公司時就對之寄予了簡單而重要的意義,當時的他還是一個小建築承包商,身邊跟著一群衣衫襤褸的工人。工地的驕陽,額頭的汗水和嗆人的灰塵都曾模糊過陳積光的雙眼。不過,多少次他曾在心中自問,難道,我就不能改變命運嗎?

圖源:時代財智
2007年,陳積光把自己的房子押給銀行獲得貸款,在小印度開發了自己的第一間鞋盒公寓——Tyrwhitt 139。在Tyrwhitt 139發售前夕,陳積光在半夜驚醒,突然上吐下瀉。他說:起初我還以為是食物中毒,後來才知道這是精神緊張造成的。發售結果出來後,公寓推出短短三個小時即被搶購一空,陳積光和自己的工人們一起喝了個天昏地暗,之前壓在精神上的陰霾一掃而空。

陳積光(左一)與歐巴馬(右一)
圖源:時代財智
隨後,陳積光帶領豪利一路跑步前進。今天的豪利控股業務包括產業發展、產業投資及項目管理。2010年,豪利在新交所主板上市。2015年「皇家碼頭」獲得了英國《地產周刊(Property Week)》RESI Awards的年度開發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個亞洲和新加坡發展商。2016年,豪利的Space @Tampines獲得由新加坡國際房地產業聯合會頒發的獎項。2017年,公司稅後利潤為2億1800萬新元,業務遍布新加坡、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中國、日本及緬甸等12個國家。
三、整裝待發
在新加坡的地產圈裡,豪利被戲稱為「鞋盒公寓」之王。「這樣說也許不太恰當,其實當時市場上有許多家發展商都在發展鞋盒公寓,我們只是其中一家,只不過做的項目多一些罷了。」在引領了鞋盒廠房的新潮流後,豪利有推出單位面積只有800至900平方英尺的袖珍型工業廠房,加冷巴耶利峇的Oxley BizHub及Oxley BizHub2讓陳積光再寫傳奇,掀起了另一股搶購浪潮。
「鞋盒」模式取得了成功,但不久後陳積光開始陷入思考,重新定義開發的理念。「我要建的不是鋼筋混凝土的傳統工業大廈。綠色概念廠房面積雖小,但設施俱全,能把工作和休閒融為一體,藍領白領都能在優雅環境中舒適工作。我們的買家意願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

圖源:時代財智
在工業地產上斬獲成就後,陳積光又進軍商業地產。2010年,豪利以2億1500萬元的價格收購位於羅敏申路138號的企業辦公大廈,重新發展為豪利大廈(Oxley Tower),踏足商用地產領域。
對他而言,地產發展行業沒什麼獨門秘訣,而是取決於如何進行創新。在發展辦公空間的時候,他認識到在中央商務區(CBD)缺乏大型零售賣場,於是打造了一個三層樓的餐飲零售空間來作為設施配套。豪利在金融區的另一個商業大廈是Robinson Square,樓高20層,包括32個辦公單位、5家零售商店、一個設有健身室的泳池和為租戶而設的自動停車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