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改變態度換位思考 有助化解鄰里糾紛

政府組屋。(圖:iStock)
新加坡地少人口密度高,人與人之間容易發生摩擦。受訪輔導員說,在應對鄰里糾紛時,態度很重要,可以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思考對方的感受,各讓一步或許就能解決問題。
翱翔輔導服務中心主席兼心理與家庭治療師袁鳳珠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說,一般造成鄰里糾紛的因素包括:噪音、氣味和物品擋路等。
她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人與人之間鬧矛盾,往往是跟態度有關,有時或許問題本身並不嚴重,但因為雙方各不相讓,以致問題無法解決。
因此,當她在處理這些個案時,她往往會先了解情況,並嘗試讓當事人換個角度,思考自己是否有問題,接著再勸對方和解。
個案:鄰里矛盾持續半年 接受輔導後一周內就和解
袁鳳珠分享,她曾處理過一起面對家庭問題的個案,過程中她發現,原來這名女住戶也面對鄰里矛盾問題。
這名女住戶有個在念書的兒子,兒子習慣在半夜讀書,椅子經常發出聲響,吵到樓下的鄰居,對方因此上樓投訴,但問題並沒有解決。
後來,女住戶一家人發現,門口不時會被人扔臭雞蛋,他們嘗試裝攝像機,發現扔雞蛋是樓下鄰居的所為,因此試圖向市鎮理事會和警方報案,但結果都沒有下文,整個情況持續了大約半年。
直到女住戶接觸到袁鳳珠,後者勸她以「稱讚」、「要求」和「鼓勵」的方式跟鄰居溝通。女個案一家照做後,鄰居也願意讓步,結果大約一周左右,雙方就順利和解。
她強調,人與人之間僵持不下,往往是因為自己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會智慧地處理難題,或選擇以惡報惡。
但她認為:「無論遇到任何問題,每個人都能夠從自我檢討開始,事情是可以解決的。」

示意圖。(圖:iStock)
若無法解決可找居委會
而如果問題還是無法解決,袁鳳珠表示,可以選擇通過居委會等居中調解。
她說:「在調解過程中也應注意保存相關證據。如果經調解仍無法解決糾紛,可以搜集相關證據,直接向家事法院提起訴訟。」
她也希望,當局可以加大執法力度,或賦予警方更多、更直接的執法能力,更快速、有效地應對問題。
我國律政部曾在去年強化調解流程,希望通過儘早介入的方式,避免鄰里糾紛升級,當中包括要求涉鄰里糾紛的當事人先接受強制調解。
另外,成立自1998年的社區調解中心,也負責協助調解社區內發生的一切糾紛,包括鄰里和家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