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始終是一個難以跨過的鴻溝,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新加坡素有養老天堂的美譽,但實際上同樣面臨非常大的困難!
一項調查顯示,64%的新加坡人意識到,為父母提供經濟支助,對他們的個人財務目標形成了阻礙。也就是說,給父母養老錢,讓自己家庭的生活變了有些艱苦!

(圖:來源自網絡)
隨著通貨膨脹和日常開銷增加所帶來的經濟壓力,當地居民在生活上越來越感到「透不過氣」。
在新加坡,首當其衝的非「夾心層」莫屬
「夾心層」泛指年齡介於35歲至59歲的成年工作人士,上有父母或長輩、下有年幼孩子仰賴他們提供經濟援助及照料。
某財富管理機構進行了一項調查,了解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兩地夾心層在財務方面日益嚴峻的挑戰。

(圖:來源自網絡)
調查發現,照顧父母和養孩子的壓力依舊存在
77%的受訪者指出,為了投資孩子的未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個人財務規劃面對了壓力。
64%自認有責任在財務上支助父母,但當中三成表示這僅限於緊急情況;
64%的新加坡人和58%的中國香港人意識到,為父母提供經濟支助,對他們的個人財務目標形成了阻礙;
兩地近65%受訪者也說,這將減低他們籌集養老金的能力,也影響他們未來能留給孩子的儲蓄;
超過半數人(57%)坦言,他們的父母退休得太早了;
另有55%因需要為父母提供經濟援助而感到某種程度的沮喪;
77%受訪者相信,為了投資孩子的未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個人財務規劃面對了壓力;
另有75%擔心,孩子未來可能會索取更高額的經濟支援,但身為父母的他們根本供不起。

(圖:來源自網絡)
調查除了體現新加坡夾心層在個人財務規划上遇到的困境,也反映出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經濟壓力來源:父母的退休年齡。
新加坡人力部不久前宣布,從今年7月1日起,退休年齡將從62歲調高至63歲,重新僱傭年齡也從67歲提高至68歲。人力部長陳詩龍曾在去年底國會提出《退休與重新僱傭(修正)法案》和《公積金(修正)法案》二讀時表示,這麼做將能協助那些65歲以上、有意繼續工作的年長人士這麼做。
1999年,新加坡政府將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至62歲;
2012年,實行了《退休與重新僱傭法令》,規定凡是年滿62歲法定退休年齡的員工,只要健康狀況和工作表現良好,僱主都有法律義務為他們提供重新受僱的選擇,直到他們65歲。
2017年,將重新受僱年齡頂限從65歲提高到67歲。
預計,最晚在2030年,新加坡將退休年齡和重新僱傭年齡逐步調高至65歲和70歲。
除了延長退休年齡,鼓勵年長員工繼續留在職場,新加坡幾年前也相繼推出建國一代、立國一代等計劃,減輕年長國人的醫療和生活費負擔。這些社會支援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夾心層在奉養父母方面的壓力。

(圖:來源自網絡)
然而,另一個問題也值得深究,即:新加坡人越來越長壽。
從50年代至今,新加坡人的預期壽命逐年升高,居民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在2020年是83.9歲,屬於全球最高之一。當中女性(86.1歲)又比男性(81.5歲)更長壽。
而新加坡整體生育率仍處於低水平。雖然從前年的1.10微升至去年的1.12,但這並非因為新生兒人數增加,而是因為育齡女性人數減少。
若家中子女不多,或生產年齡不斷延後,以至於父母年邁時孩子才剛成年開始工作,這些夾心層日後「蠟燭兩頭燒」的壓力,不言而喻。

(圖:來源自網絡)
這對下一代的夾心層影響更為嚴重。
有數據顯示,到了2050年,308萬名新加坡人或47%的新加坡人口預計會是65歲。
另外,26.6%的年長者預計到了2035年將飽受慢性疾病的困擾。若真如此,夾心層在父母醫療費用上的支出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