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環境局首次讓垃圾蟲在人多繁忙的地段執行勞改令。(國家環境局)
作者 張麗苹
新加坡的繁忙市區,今後將添加一道全新「城市風景線」:
身穿螢光粉和螢光黃背心的垃圾蟲在街上勞改撿拾垃圾。

身穿註明「勞改令」(Corrective Work Order)英文字的螢光粉和螢光黃背心的垃圾蟲在街上撿拾垃圾。(國家環境局)
垃圾蟲並不新,新加坡的勞改令(Corrective Work Order)自1992年執行至今已有30年,也不算新。比較新的角度是,國家環境局首次讓垃圾蟲在人多繁忙的地段執行勞改令。
本周二(15日),第一批在牛車水進行勞改;
(17日),第二批在丹戎巴葛執行勞改令。
牛車水和丹戎巴葛皆位於中央商業區,不少網民認為當局這步棋走對了,拍案叫絕。
「太棒了,好樣的,早該這麼做。」
「再接再厲,讓這些垃圾蟲無所遁形絕對是好事。」

當然也有網民質疑,時至今日這樣的勞改真能起到效用還是只走個形式?回答他的網民認為,還是有效的,至少會浪費這些垃圾蟲很多時間、給他們的生活找麻煩。

新加坡有一個很多人熟悉的別名:罰款城市(Fine City)。
對於絕大部分的違法行為,罰款確實能起到阻嚇作用,但對於屢丟屢罰、屢罰屢丟的慣犯垃圾蟲而言,罰款似乎起不到它很fine(美好)的作用。於是在罰款的同時,也添加勞改令的刑罰。用當局的話說就是:
提高違例者對亂丟垃圾後果的意識,同時讓他們體驗清潔工的辛苦。(簡單說就是讓他們自食其果、引以為戒)
在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法令》下,初犯者一般會被罰300新元。因屢次亂拋垃圾初次被控上庭並罪成者,最高罰款額為2000元;第二次獲罪的最高罰款額為4000元;第三次或以上被定罪者,可被罰款最高1萬元。法庭同時也會發出勞改令,要求違法者清理公共場所,最長12個小時,可分幾次執行,每次不超過3小時。
環境局今天(18日)在文告中也列出我國垃圾蟲的數據。 2017年至2021年間,當局平均每年開出2萬7200張罰單給亂丟垃圾和高樓拋物的違例者。在這期間,還發出1萬零200個勞改令(Corrective Work Order)給垃圾蟲。

資料來源:國家環境局(紅螞蟻製圖)
多數違例者都是因為丟擲菸蒂而被環境局的執法人員逮到。絕大部分的垃圾蟲都是男性,年齡介於18歲至35歲。
比起2017年開具的3萬3100張罰單,2021年的情況已大有改善,但依然不夠。
網民:執行勞改令時也應該這麼做
不少網民覺得,讓垃圾蟲在繁忙地段、繁忙時段勞改還不夠嚴厲,不夠丟臉,或許難以讓垃圾蟲,尤其是慣犯們痛定思痛、改過自新。
不如讓他們也在抖音或TikTok上一炮而紅,將垃圾蟲狼藉的名聲公告天下,這樣才足以將臉丟盡。最好還能讓他們的親朋戚友(或死對頭)都通過直播看到他們勞改的樣子,那就更絕了。


也有網民不忘提醒,勞改時絕不能讓這些垃圾蟲戴上口罩遮住臉,必須讓他們的同事、同行或鄰居一眼就能認出他們,將「丟臉」貫徹到底!

還有網民建議,安排垃圾蟲們去烏節路和金沙一帶勞改,或在住家附近勞改,那才夠丟臉。

其實,紅螞蟻最在意的,不是這些垃圾蟲在勞改過程中夠不夠丟臉,而是為什麼我國經過這麼多年的公共教育、清潔運動、甚至連罰款和勞改令等措施都到位,國人依然改不了亂丟垃圾的壞習慣?垃圾蟲不減反增。
2020年至2021年疫情較嚴峻時,很多負責清掃組屋區的外籍客工被迫在家隔離時,組屋的公共區域,尤其是電梯和走廊的髒亂程度,真的嚇死寶寶。
我們所謂的美麗獅城、花園城市、乾淨之都,都是靠數以千萬計清潔工友用辛勞堆砌出來的,而不是因為新加坡人具備了維持公共場所清潔的公德心。
是不是很矛盾?
大家都想住在乾淨的環境里,為何就不願「舉手之勞」(將垃圾丟進垃圾桶里)盡一份力?至少不要製造更多垃圾,總可以吧?
新加坡幾乎每走幾步路就能找到一個公共垃圾桶。即使條件如此便利,亂扔垃圾的人依然不在少數,只能說明這些垃圾蟲的素質真的很差。怕丟臉的那些人還是有救的,就怕他們連丟臉都不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