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工只能因工作需要外出,並且必須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要立即回到宿舍,包括安全距離,並仍要留在自己的樓層,不能到其他樓層。
而已經出院的客工雖然已經康復,但並不代表可以更自由地出入,仍須和其他人一樣遵守安全距離措施。
面對政府對建築行業復工逐漸放寬的限制,客工們其實也都有些迫不及待。
居住在太戈爾巷一間客工宿舍的27歲工地主管Billal Khan說,他和他的九個室友一直在玩遊戲,如彈局遊戲和象棋,玩久了也很無聊。
我想開工,工作比較好。至少每天我都能出去,會開心。
一部分入住遊輪的已經康復的客工也表示:船上生活雖好,但還是想住回宿舍,儘快復工。

疫情期間損失不小的建築業主們也希望可以早日復工,恢復正常工作秩序。
據《聯合早報》5月28日報道:受訪建築業者肯定政府給予慷慨的補助,能分擔35%至50%的人力成本,但他們更希望能儘快復工,自食其力,同時擔心停工太久會導致中小型分包商支撐不下去,影響整個建築供應鏈。
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儘管建築業者可在解封首階段安全復工,但許多承包商反映員工們仍在排隊等候接受拭子檢測,至今未知何時才能復工,籲請當局更靈活處理。
6月4日,議員李美花在國會中為許多仍無法復工的建築承包商陳情,指客工群體的冠病檢測工作預計8月或9月才能完成,令承包商有感復工之日仍無法預見。
有承包商說,等來等去,swab(拭子檢測)來swab去,天都亮了。
她建議當局讓那些住在客工宿舍、身體健康的建築客工優先接受拭子測試,一旦檢測結果呈陰性就讓他們復工。
李美花也建議當局為建築業者提供更多援助,包括:為業者提供全額外籍勞工稅和750元客工稅回扣直到8月份。

5月26日出爐的堅毅向前預算案中,建築業是重點援助的領域之一。
在僱傭補貼計劃下,本地建築員工6月至8月的薪金,首4600元可獲75%補貼;外勞稅回扣和補貼也延長兩個月。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在6月5日國會辯論堅毅向前預算案時說,許多建築承包商反映當局的復工條件嚴苛,同時因為停工導致資金積壓在材料和租用機械上而感到焦慮。
對此,他表示,面對冠病疫情,當局必須謹慎,避免病毒進一步傳播。他同時也強調:政府會繼續給予建築業者更多援助。
政府將在短期內繼續幫助企業承擔額外的費用,包括支付客工的拭子測試費用。從長遠來看,政府會繼續給予建築業援助,並協助應對額外的成本。我們會公布更多細節。
6月9日,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在發表的「與冠病共存」為主題的電視演說中特意點名建築業:
建築業需要面對這些重大調整,意味著將會有大筆的額外開銷。眼下,政府會通過「堅毅向前預算案」來幫忙承擔這些費用;長遠來說,我們將會推出其他援助,並且鼓勵建築業進一步提高生產力。這段過渡期無疑是痛苦的,但我保證政府將同建築業緊密合作,共度難關,協助建築業浴火重生。

此外,建設局和新加坡建築商公會也將從6月開始培訓2萬名安全管理人員,協助更多項目安全復工。
03. 新加坡不再需要客工?
自從疫情在新加坡客工宿舍大面積爆發以來,宿舍里擁擠的居住環境、欠佳的衛生條件和客工惡劣的生存狀況等都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要求決策者檢討新加坡客工政策的聲浪層出不窮,一些社會和經濟學者以及非政府組織也呼籲新加坡政府在疫情後重整經濟結構,減少對客工的依賴。

其實新加坡與客工之間的關係,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
早在李光耀執政的時代,就曾提出「十年內零客工」的設想,然而終究未能實現。近年來新加坡政府也在持續地收緊外勞政策。

對於外界的這一呼籲,代表新加坡本地數萬家各領域企業的八個重量級工商組織於5月27日聯合發表聲明,客工對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減少客工會衝擊經濟發展,政府應謹慎處理這個問題。
這八個商會分別是:新加坡石油化工企業協會(ASPRI)、新加坡製造商總會、新加坡海事工業商會(ASMI)、新加坡中華總商會(SCCCI)、新加坡印度商會(SICCI)、新加坡馬來商會(SMCCI)、新加坡建築專業聯盟(STAS),以及新加坡建築商公會(SCAL)。
他們表示,削減客工人數將增加成本、影響居民就業、加重經商負擔,削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華總商會、馬來商會和印度商會在聯合聲明中說,與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新加坡是個老齡化社會,「沒有一個可提供勞動力的腹地」,客工因此擔起許多低端工作,讓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人有機會從事專業人員、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等高階職業。
建築商公會會長黃益明也在個別聲明中指出,新加坡目前「不具備輕易放棄外來勞動力的條件」,尤其以正在進行和即將進行的建築項目數量來看,減少客工將衝擊新加坡的經商環境和生活成本。
他也提到,隨著本地逐步解封,新加坡將需要客工來維持企業發展,協助經濟復甦,多個暫停的建築項目也亟需人力才能復工。
我們希望外界在考量新加坡的景況、經濟和人口結構後,公平、不帶偏見地看待建築業。我們呼籲政府謹慎思考客工政策的下一步。

此外,商會也承諾會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客工,並強調新加坡工作環境佳、僱主信譽好,客工的待遇並不差。尤其在疫情期間,客工不但持續發放薪水,也能得到妥善的醫療照顧,與僱主發生糾紛時更可透過多個管道求助。
石油化工企業協會、製造商總會和海事工業商會在聯合聲明中就指出,多數客工履行完最初的合約後,都自願留在新加坡繼續打拚,其中不乏在本地工作超過10年,並鼓勵家人和朋友前來謀生的客工,這些事實對客工生活環境糟糕的相關報道和說法,無疑是「最有力的駁斥」。
該聲明也提到,確實有一些違例的企業或宿舍經營者,但它們是例外而非通例,工商界全力支持政府對這些「害群之馬」採取強硬行動。

聯合聲明一出,新加坡本地對於依賴客工一事也產生了不少的討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Daniel Wong Hwee Boon表示,新加坡仍然需要一定比例的客工,不過,取得平衡是關鍵。
一方面,客工確實在填補新加坡勞動力空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機械與電子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席Joseph Goh表示,如果減少雇用的客工的人數,許多公司將會面對巨大挑戰,因為難以在本地找到人來替代他們。
工程製造商Rexadvance Technologies創辦人Jessie Chen也說,「沒人想弄髒自己的手」。她表示,所聘請的機器操作者幾乎都是外籍勞工,即使工資是在2500到3000元之間,都不足以吸引本地人。

另一方面,客工對於促進本地人就業也意義重大:
經濟學家Selena Ling也表示,隨著新加坡的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問題,我國確實需要客工。
客工不論是在技能、經驗和成本差異上,都與新加坡人互補。
研究微觀經濟學的官委議員特斯拉博士(Walter Theseira)則指出,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客工對改善當地更高技能職位的收入和就業狀況,都有正面的影響。

對這個問題,新加坡的國家領導人也做出了回應:
5月27日,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傑接受亞洲新聞台專訪,就是否需要檢討對客工的依賴發表看法時指出,建築環境等領域常被視為只有體力活的工作,但該領域也不乏薪水優渥的職位,如建築師、工程師、繪圖員、建築估料師和項目經理等。
王瑞傑與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經過討論,將提升建築環境領域,為國人創造更好的工作,減少體力工作的比重。
但我必需提醒,能推行得多遠也有個限度。我們仍需依賴相當多的客工,從事很多國人不會想做的苦活。
王瑞傑表示,新加坡仍然需要依賴相當多的外籍勞動力。不同經濟領域的客工占比不同,但新加坡面臨的更重要問題是本地勞動力短缺,這個問題還會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

6月2日,被問及新加坡是否會減少在本地工作的客工人數時,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在政府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記者會上答覆說,本地仍有不少建築項目需要這些客工,減少建築業客工人數不實際。
目前有大約32萬名客工在本地建築業工作,儘管有更多國人從事建築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工作,不過要找到願意在建築工地從事苦力活的國人並非易事,因此新加坡仍需依賴這些客工。
他說,新加坡政府在過去幾年努力減少客工人數,吸引更多國人到建築業工作,包括頒發建築業獎學金,這些獎學金得主後來從事一系列工作,包括設計師、工程師、項目經理。
不過還是需要進行很多建築工作,包括在工地展開體力活,但我們很難找到願意從事這些工作的國人。如果說建築業要完全不雇用客工是不切實際的,我們還是需要這些人,不過我們還是會繼續減少這些人數。
此外,儘管新加坡也在大力推動自動化和預製科技,減少對客工的依賴。不過,一些僱主也表示,科技的運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海峽建築集團執行董事Kenneth Loo就指出,是有技術能減少建築時間和工人的建築方法,例如採用模塊化建築或混泥土預製件來起建築物,不過合約被委託的方法,很難全面利用科技。
西餐館KAZBAR的老闆Angeles Herrero也說,「科技不能取代人類的互動,也不能取代我們去餐館尋找手工食品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