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擔心東方勢力的影響和勞工罷工破壞新加坡的經濟穩定,並認為地方政府在處理早先的暴亂方面是無效的。馬紹爾於1956年6月6日辭職。
1957年3月,林有福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倫敦談判中對新加坡新憲法的主要條文達致協議,英國同意給予完全的內部自治。新加坡將建立一個擁有自己公民身份的國家。
1958年8月,英國國會通過了《新加坡國家法令》,新加坡從此實現了完全自治,英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宣布緊急狀態等權力。
第二階段:全面內部自治
1959-1963年
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5月30日舉行了第一次大選。人民行動黨以壓倒性的勝利贏得了大選,贏得了51個席位中的43個席位。
在英國睜眼看了世界,熟悉西方那一套受過劍橋精英教育的律師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第一任總理。

第三階段:合併運動
趕走了英國佬,李光耀和他的同事們為如何讓這個國家生存下去而犯愁。
新加坡,彈丸之地,要啥沒啥,還有這麼多不同民族的人要吃飯。沒有農田沒有糧食,沒有淡水沒有產業,別說出口掙錢了,連養活自己都困難。
於是,
李光耀開始尋找生存之道活下去,
很快他便制定了新戰略:
抱北方鄰居馬來亞的大腿:
讓馬來亞人提供糧食和蔬菜,
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新加坡是想抱大腿,
馬來亞心想想得美。
馬來亞並不想收這個小弟。
且不說小弟吃你的喝你的睡你的,
還不給錢!
萬一是敵人打入內部的病毒木馬呢?
須知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
但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
雖然他們來自五湖四海,
最後還是搞到一起了。
英國、馬來亞和李光耀為了避免新加坡轉向西方體系的對立面,同意合併,建立馬來西亞聯邦。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提出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沙撈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聯邦。
東姑心裡的算盤打得響:多了塊土地,多了些子民,活動範圍更大了,力量更強了,總算是好事。
儘管新加坡主體是華人,但婆羅洲領土上新增的馬來人將抵消新加坡的華人人口,也不算是壞事。
1963年7月9日,新加坡、馬來亞、北婆羅洲和沙撈越的領導人簽署了《馬來西亞建立馬來西亞聯邦協定》。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新加坡、北婆羅洲和沙撈越合併,馬來西亞成立。

第四階段:衝突
就像兩兄弟住在一起,難免會有磕磕絆絆,發生矛盾,打口水仗。
於是新馬開始摩擦摩擦,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馬來西亞是以原住民馬來西亞人為主的社會,不像新加坡是移民國家(主要以華人為主),馬來西亞從來沒把新加坡當自己人,對新加坡收更多的稅,花更少的錢。
很快地,馬來西亞上層發現新加坡人勤勞聰明吃苦耐勞,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財經界很有影響力,若任其發展,其影響力將滲透到馬來西亞政界軍界等各個領域,那樣馬來人就得靠邊站了。
於是,馬來西亞聯邦爆發了「本地-外地」之爭。
為了限制新加坡,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通過法律使馬來人享有特權,這是赤裸裸的歧視和挑釁。
新加坡人堅決不同意,但無可奈何。
就這樣雙方來回交戰,終究是強扭的瓜不甜,最後一拍兩散。
馬來西亞總理東姑阿都拉曼認為解決兩個族群衝突的最好辦法就是將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驅逐出去。
1965年8月9日上午,馬來西亞議會以126-0票贊成將新加坡從聯邦中驅逐出去的憲法修正案,幾個小時後,新加坡議會通過了《新加坡共和國獨立法》,將該島確立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
含淚的李光耀在電視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新加坡已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他說:「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時刻。我的一生,我的成年生活,我一直相信這兩個領土的合併和統一。」
其實,他的人生理想是做馬來西亞的元首。
所以,夢碎的時刻,元首很憤怒。
一般國家獨立了,都會興高采烈,敲鑼打鼓放鞭炮,
然而總理李光耀竟然哭了,
簡直是 「爸爸不要你了」被拋棄既視感。

他的心裡苦啊,
有誰能理解他心中的痛呢?
這個國家
要吃的沒吃的,
要喝的沒喝的,
要睡的沒睡的,
要賣的沒賣的……
現在大腿又斷了,以後該咋辦啊?
這麼多張嘴,如同嗷嗷待哺,該如何養活喂飽呢?
以後被熊孩子欺負了,該去找誰打回去呢?
這麼多的子民要是不聽話,該如何治好呢?
想到此,平日裡的鋼鐵硬漢、鐵血男兒李光耀心塞塞的,終究還是不能自已,一度嗚咽,潸然淚下。

13
新加坡共和國(1965年至今)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新加坡突然獨立後,面臨著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既然腿斷了,李光耀便想方設法重新謀求兩條腿走路:一是接上這條腿,橫行霸道縱橫捭闔之大腿;二是發展自己這條腿,把他也養成大腿,以腿自持。
第一條腿,主要是親近西方,融入西方,抱緊英美這條大腿,同時利用主體民族是華人的優勢,利益均沾,兩頭討好,左右逢源,做東西方的協調者和連接者,類似在世界地理、貿易和金融中發揮的作用-中介。
第二條腿,主要是貿易立國,金融強國,科學治國,服務興國。窮人家的孩子沒有礦,一分一毫都得小心翼翼計劃著花,都得吃苦耐勞,搬磚賺錢。對新加坡這個此時又窮又小的新生國家來說,更是如此。

腿找好了,便開始走路。新加坡立即尋求對其主權的國際承認。1965年9月21日,新加坡加入聯合國,成為第117個成員;同年10月加入大英國協。1967年8月8日共同創立東南亞國協(東協),1970年被接納為不結盟運動成員。
1965年12月22日,《憲法修正案》通過,國家元首成為總統,新加坡成為新加坡共和國。
1961年成立了經濟發展理事會,負責制定和實施國家經濟戰略,重點是促進新加坡製造業。關鍵舉措:工業化,招商引資,英文教育,住房計劃,統一工會,嚴刑峻法。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這一期間,經濟高速發展,產業加快升級,商貿大幅增長,民生日漸完善,是歷史黃金歲月。
新加坡的政治局勢一直由人民行動黨主導,只有局部的微調。
1990年,李光耀把領導權交給了吳作棟,他成為新加坡第二任總理。

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選總統。
1999年9月1日,納丹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選總統。
第三階段:2000年-當前
2004年,時任新加坡副總理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接替現任的吳作棟,成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
他引入了數項政策改變,包括國民服役從2年半減少到2年和賭場賭博的立法。

2006年大選,網際網路和博客廣泛使用,李顯龍連任總理。
2011年8月,陳慶炎就任總統。

2011年大選,執政黨人民行動黨首次失去了一個群體代表選區,李顯龍連任總理。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逝世。
2015年9月11日大選,李顯龍連任總理。
在對新加坡憲法的修訂之後,新加坡於2017年舉行了第一次保留總統選舉。這次選舉是第一個在間斷觸發的模式下為特定種族群體保留的選舉。2017年選舉被保留為少數族裔馬來人社區的候選人。2017年9月14日,新加坡總統選舉唯一候選人、前國會議長哈莉瑪·雅各布自動當選該國第八任總統,她也是新加坡首位女總統。

14
結語
新加坡的歷史還在繼續。
儘管存在不足,但新加坡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國家。
不端不裝,不偏不倚,不吹不黑,我們研究一個國家,不是為了鄙視它、捧殺它、模仿它,而是為了尊重它、學習它、超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