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水
小時候就聽大人說,中國人喜歡漂泊。我覺得好奇怪:還有人會喜歡離開自己的家嗎?長大後才明白,這個「喜歡」不是我以為的「喜歡」,這個「喜歡」,更多的是無奈。但無論他們最終選擇了落葉歸根或四海為家,無論他們最終的身份是華僑還是華人,他們都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inatown——唐人街。 出國旅行,尤其是歐美國家,我一定會去唐人街,為了我的華人胃。
新加坡也有Chinatown,但不能簡單地翻譯為「唐人街」。這裡,Chinatown只有一個名字:牛車水。

(疫情前的牛車水)
初來乍到,不容易記住這三個名詞的排列順序:水牛車?水車牛?還是別的什麼?後來明白「車」在這裡用作動詞,牛「車」水就是牛「用車拉」水,跟廣東話「我車你過去」就是「我開車送你過去」之意一樣。早期牛車水聚集大量廣東人,所以「牛用車拉水」簡化為「牛車水」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再好記不過的了。以致後來在國外,我常會跟老公孩子們說「今天我們去牛車水吃中餐」,他們都會笑我:是唐人街啦!你以為在新加坡啊?

(牛車水的年味 / 疫情前)

(牛車水的年味 / 疫情前)

(牛車水的年味)

(牛車水的年味)

(牛車水的年味)

(27年前阿紅第一次在新加坡過年,驚艷於牛車水濃濃的年味,在余東旋街留下倩影 / 攝影ZW)
我去過好些唐人街,各有獨特之處,但牛車水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且不說那被完好保留下來的充滿古早味卻乾淨整潔的舊街,以及色彩斑斕令人讚嘆不已的舊南洋騎樓,單是農曆新年和中秋節這兩個華人最重要的節日,來牛車水走一走街,會讓人有回到童年的錯覺,對年節又有了憧憬和渴望:余東旋街和橋南路橫跨馬路的祝語花燈,寶塔街和鄧波街的大紅燈籠和滿天星,還有佇立在裕華國貨前的巨型輪值生肖或嫦娥玉兔花燈,不管白天看還是晚上看都各自精彩。每年農曆新年和中秋節這兩季花燈,既要符合人們的傳統理念,又要創新突破,是極難的!至於市民們偶爾的吐槽,就當作是進步的推動力好了。

(2014年農曆馬年)

(2017年農曆雞年)

(2017年農曆雞年)

(2018年農曆狗年)

(2018年農曆狗年)

(2019年農曆豬年)

(2020年農曆鼠年)

(2020年農曆鼠年)

(2020年農曆鼠年)

(2020年農曆鼠年)

(2017年中秋節)

(2017年中秋節)

(2017年中秋節)

(2018年中秋節)

(2018年中秋節)

(2018年中秋節)

(2018年中秋節)

(2020年中秋節)

(2020年中秋節)

(2020年中秋節)
疫情下,牛車水花燈愈戰愈勇,88頭金牛花燈早早就來報到了,回到原本屬於它們的舞台。但與祖輩們不同的是,金牛花燈無需再出大力流大汗頂著烈日拉著車到處送水了,它們披著漂亮的錦袍往大街中間路堤上一站,亮閃亮閃的,神氣極了。

(2021年農曆牛年)

(2021年農曆牛年)

(2021年農曆牛年)

(2021年農曆牛年)

(2021年農曆牛年)

(2021年農曆牛年)
一如既往,花燈在年前就早早亮起,點燃了新年的喜悅。但今年為了避免賞燈之人太多發生群聚,相關部門宣布除夕夜牛車水不會亮燈。所以年二九那晚,我和老公做了一件不符合我們年齡的事。那天我值完班已是晚上11點,本應回家休息,不過我倆卻不辭勞苦地往牛車水去看花燈,興致正高時,花燈「刷」一下全熄,一看手錶,凌晨12點整。
除夕到了。
搶頭香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在新加坡不知不覺過了第27個除夕夜。頭十多年的除夕夜,在家吃完年夜飯就要出去工作:要麼是回播音室主持節目(那時候播音沒有電腦化,歌曲還是靠播放CD甚至黑膠唱片,所以一定要DJ實時主持),要麼是到一些倒數活動現場主持節目或表演。後來離開了電台,可以自己支配時間了,年除夕團圓飯後,都會跟老公到福海禪寺敲鐘祈福,然後去四馬路觀音堂搶頭香。這些習俗已成為我家辭舊迎新不成文的約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