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還有分「大坡」與「小坡」?
1822年,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的新加坡市區規劃將新加坡河的南岸劃分為華人聚居地,範圍為橋南路地段,並以埃爾金橋(Elgin Bridge)作為分界點。這個地區即民間俗稱的「大坡」與「小坡」。

大坡與小坡的「坡」並不是指山坡,而是將同音的福建(閩南)詞語 「埠」錯誤地音譯成為「坡」。「埠」在福建話中指沿岸城市,在華語中有碼頭的意思,就如新加坡河岸的駁船碼頭(Boat Quay)。
新加坡河的南岸是早期南來的華人的第一個聚居地,根據華人傳統先有大而後有小的程序,新加坡河南岸便稱為大坡。至於新加坡河北岸,是後來的第二個華人聚居地,因此稱為小坡。小坡原被劃分為歐洲人的聚居地,但隨著歐洲人的搬遷及華人移民的增加,小坡逐漸轉變成為了華人聚居地。
大坡包括牛車水、直落亞逸(Telok Ayer)、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與歐南園(Outram Park)這些地區。
小坡的七條馬路
小坡由七條基本平行的道路形成,即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俗稱小坡大馬路)、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小坡二馬路)、奎因街(Queen Street,小坡三馬路) 、滑鐵盧街(小坡四馬路)、明古連街(Bencoolen Street,小坡五馬路)、布連拾街(Prinsep Street,小坡六馬路)與實利基路(Selegie Road,小坡七馬路)。
小坡大馬路 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
電影戲院在小坡大馬路出現得很早,根據《南洋年鑑》的記載,早在1904年小坡大馬路就有一家專放映黑白默片的露天電影戲院。從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到上世紀60年代是書業的黃金時代,單單小坡大馬路至少有10家書店和文具店。

小坡二馬路 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
維多利亞街是以19世紀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的街,華人俗稱小坡二馬路。這條街的特點是教堂多,街的一頭是天主教堂(現在的讚美廣場),另一頭是回教堂。

小坡三馬路 奎因街 (Queen Street)
是另一條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的街,在1945年9月到1948年6月,這裡曾經是馬來亞共產黨的總部所在地,馬共的多個外圍組織,如新民主青年團、婦女聯合會、馬來亞人民抗日軍退伍同志會,都設在這條街,所以有「小延安」之稱(延安是中國共產黨設在陝西北部的總部所在地)。奎因街的另一端百年來是個「小福清」,早期福清會館,福清人辦的培青學校,還有福清人經營的綠色巴士公司都在這裡,過去,這裡的幾條橫街窄巷,居民也多半是福清人。
李顯龍總理的母校公教中學(舊址)也在奎因街,舊校舍與馬共總部只隔了一條很窄的小巷。現在馬共用的那棟房子已經拆除,原址建起了一座酒店,酒店毗鄰的是中國文化中心。

小坡四馬路 滑鐵盧街 (Waterloo Street)
四馬路觀音堂,正式名稱是「觀音堂佛祖廟」(Kwan Im Thong Hood Cho Temple)。它在新加坡的名氣響亮,以靈簽吸引四方香客,是本地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並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歷史地標。而「滑鐵盧街」是英國殖民地政府為了紀念1815年英軍在滑鐵盧(比利時境內)打敗拿破崙,後來,滑鐵盧成為打敗仗的代詞。四馬路觀音堂創於1884年,在1895年有過一次重修,而規模最大的重修從1980年開始籌劃,耗資500多萬新元。今天的四馬路觀音堂,就是在1982年擴建而成,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比原有面積大了一倍。與觀音廟毗鄰的印度教廟宇也是香火鼎盛,妙的是,很多華族善男信女拜了觀音之後,又過來拜印度神明。
滑鐵盧街靠近勿拉士峇沙路的地方有一座猶太教堂,也是猶太人福利會所在處,那是新加坡猶太人的大本營。教堂興建於1878年。

小坡五馬路 明古連街 (Bencoolen Street)
明古連街是為了紀念萊佛士在19世紀初擔任明古連總督。明古連在蘇門答臘的西部,那時是英國的殖民地,1824年英國人以明古連與荷蘭人交換馬六甲,得了馬六甲後,就將新加坡、檳城與馬六甲組成海峽殖民地(俗稱三州府) 。明古連街最著名的是一家海南人開的麵包店,店名很別致,叫「永遠芳」,那是整個小坡區最著名的麵包店,由本地海南人領袖王紹經創立,一直經營到90年代初才遷到後港新鎮。

小坡六馬路 布連拾街 (Prinsep Street)
布連拾是19世紀中葉一名種植家,他曾經擁有蘇菲亞山及六馬路一帶的土地,他用來種植豆蔻。1843年到1930年,布連拾街最著名的是一座基督教堂——僑生堂,後來改名為磐石堂至今,磐石堂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一直是本地重要的基督教長老會的大本營,先後領導這個教會的是宋佛謙和宋旺相父子,宋旺相是20世紀初「海峽三傑」之一。布連拾街另一座著名的建築是車輛註冊局,它從1930年一直使用到1983年。這條街靠近史丹福路的選舉局,平時不起眼,但遇到大選或補選就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小坡七馬路 實利基路(Selegie Road)
實利基路雖然排在第七,但是歷史卻是最悠久。實利基路其實是在實利基山的腳下,這座山早在萊佛士來之前已經有華人種植甘密。
新加坡土地局1822年的檔案中,記錄了好幾個華人在實利基山上擁有的甘密園,他們都比萊佛士早到新加坡。甘密樹的葉子可以製藥,還可以做染料和皮革的柔軟劑,是當時經濟價值很高的植物。但是甘密樹對土質的損害很大,種過甘密的土地往往很難再種別的植物,再加上人們後來可以用人工製成的替代物,甘密的需求大減,實利基山甘密的黃金時代就結束了。

#悠邸服務式公寓
#WilbyResidences
開業於1997年且擁有138個房間的悠邸服務式公寓(城市中心店)坐落於新加坡市小坡三馬路奎因街上,緊臨多座博物館、購物中心、熱門餐廳,距離最近的交通樞紐百勝地鐵站僅需三分鐘步行,是您體驗新加坡便捷生活的最佳選擇。整座公寓裝修風格簡潔明快,配備現代化設施並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讓您在繁華地段盡享溫馨靜謐的休憩時光。



資料來源:新加坡報業控股報章、國家文物局Roots網站、隨筆南洋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