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社會包容計劃(Social Inclusion Project, SIP)旨在分析公共政策在打造開放、多元和包容社會中的作用,讓公眾有機會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SIP的研究項目旨在影響政策制定,促進政策知識的普及並塑造參與機會。SIP致力於針對被忽視的社會問題進行獨立且透明的研究,研究重點在於具有實際影響的實證工作。
2021年,SIP的研究員對新加坡51名寄宿臨時庇護所人群進行了深入訪談,受訪者有男有女,年紀從31歲到79歲不等。本次研究中的定性研究與新加坡第二次全國無家可歸者街頭統計同時進行,以幫助研究團隊更好地了解無家者因何故陷入住房不穩定。
雖然新冠疫情確實讓一些無家者住進了臨時庇護所,但疫情並不是造成新加坡住房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新冠疫情確實讓許多人失去了工作,邊境就此關閉,露宿街頭也成了非法行為。然而,導致受訪者遭遇住房不穩定問題的社會背景、經濟環境和制度障礙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存在。
截然不同的三類無家者
研究發現,無家者可歸類為三個類型。
第一類是長期無家者,他們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就有過露宿街頭的經歷。
第二類是新晉無家者,指在新冠疫情前不曾在公共場所過夜的人。
第三類是跨國無家者,他們是居住在馬來西亞或印度尼西亞的新加坡人,新冠疫情前他們常因工作原因或簽證續簽來新加坡,2020年他們因邊境關閉而流離失所。

三類無家者的共同之處
這三類無家者在遭遇住房不穩定狀況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
對許多人來說,家庭衝突直接導致了他們有家不能回。家庭衝突的狀況多樣,從婚姻失敗到被兄弟姐妹趕出家門。通過深入訪談,研究員注意到,受訪者將家庭衝突與破裂視作不可挽回的,他們從中感受到的只有痛苦。這意味著即便在新冠疫情這樣的危機時刻,他們也無法與家人同處一室。
低工資和工作時間不穩定導致了長期工作不規律和就業貧窮(in-work poverty),這正是造成無家可歸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意味著受訪者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滿足包括住房在內的基本需求。
依靠親戚和朋友提供住所並不是一個理想或長期的解決方案。受訪者提及在親戚或朋友家的借住總是由於發生衝突或無法貢獻家用而被迫終止。
長期無家者大多未能成功租住組屋或在參與單身者聯合住房計劃(Joint Singles Scheme)時有過不愉快的租客體驗。組屋申請要求有室友一起,兩人必須同住,這既增加了租住組屋的難度,也容易導致租戶之間發生衝突,最後往往使得租戶離開組屋。
對於那些一度露宿街頭的人來說,露宿的條件非常惡劣,基本需求難被滿足。露宿街頭者的餐食和安全得不到保障,這往往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對女性露宿者而言,出於安全考慮,她們通常選擇睡在周圍有保安人員或其他路人的公共場所。

儘管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和社區都竭盡全力投入資源為經歷住房不穩定的民眾提供支持,但我們仍能從中吸取經驗。
首先,在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政府動員大量人力支援前線的成功經驗表明,當無家者向政府機構尋求幫助時,政府採取統一,有協調的方法可以有效回應無家者的求助。
第二: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關鍵在於提供合宜且適當的住房,這就要求我們為那些最容易陷入無家可歸的民眾提供更公平和更優質的租賃住房。
第三:必須密切關注最近宣布的工資保護計劃,是否能有效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工資。
第四:政府提供的公共財政補助需將健康需求考慮在內,同時應關注因健康問題無法找到工作的人群是否有額外需要。
第五:往後相關的政策研究必須考慮到不同形式的住房不穩定,而不是僅考慮街頭露宿的情況。

掃描下方二維碼,
查看完整研究報告

掃描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關於社會包容項目的信息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2年11月5日,星期一
作者:西米蘭(Jeyda Simren Sekhon Atac),黃國和(Ng Kok Hoe)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