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國內老乾媽與騰訊的糾紛鬧得沸沸揚揚,還衍生出了一個新的網絡熱詞——「逗鵝冤」。

要說這「逗鵝冤」是怎麼來的呢?
這要說到6月30號,這天有一條消息衝上了微博熱搜:騰訊狀告老乾媽拖欠廣告費,申請查封、凍結了老乾媽名下1624萬元的財產。
老乾媽做廣告賴帳,全網一片譁然。很多吃瓜群眾好奇這是一個什麼情況,國民大品牌老乾媽還會拖欠廣告費嗎?

緊接著,老乾媽回應:騰訊被騙了!老乾媽已經向警方報警!
僅僅一天之後,老乾媽所在地貴陽市公安局雙龍分局,就發布了一則警方通報,稱三名犯罪嫌疑人冒充老乾媽公司人員偽造公章與通訊公司簽訂了合作嫌疑,目的是為了獲得騰訊在推廣活動中配套的遊戲禮包碼然後倒賣獲利。

換句話說,就是騰訊被人用蘿蔔章騙了!
騰訊在網際網路界被稱為「南山必勝客」,在深圳南山區法院作為原告打贏的官司數不勝數。大風大浪都過去了,沒想到居然能栽在蘿蔔章上面,這一下子成了大家的笑柄,騰訊的「傻白甜」形象也這麼立了起來。
網友們由是造出了「逗鵝冤」這個搞笑的詞條。但這本質上,其實是一起詐騙引發的慘案。
把目光放到新加坡,類似的詐騙事件也時有發生。
普華永道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多達43%的新加坡公司在過去兩年內曾遭遇經濟詐騙,創下這項調查進行20多年來的本地最高紀錄。

新加坡公司經歷的各種經濟詐騙行為當中,被客戶詐騙的頻率這兩年來增幅最顯著。2018年的調查有32%的公司中招,最新調查顯示已激增至46%。
新加坡這樣一個開放且清廉的經商之地,公司之間的詐騙都如此猖獗,民間的詐騙手法更是數不勝數。這麼多年來,新加坡人也深受各種詐騙的困擾。
然而即使新加坡人被捲入詐騙案件的新聞層出不窮,新加坡警方也持續不斷地向公眾發出警告,但好像並沒有什麼用……
你在新加坡遇到過詐騙嗎?
01. 連結點了,錢沒了
疫情是面鏡子,可以照出人們的堅韌與溫情,更可以照出隱秘角落中的黑暗。
新加坡在阻斷措施實施期間,網絡詐騙案有增無減。
其中「中招率」最高的手段是商業電子郵件詐騙。

騙子往往會冒充受害人熟悉的銀行、政府機關或公司,利用遭破解的電子郵件帳戶或使用以假亂真的偽造電子郵件地址,打著向商業夥伴或職員支付薪資等幌子發送指示,發布以假亂真的電郵或簡訊,誘騙受害人點擊連結。
各大銀行、全國職工總會、新郵政、星和、NetFlix和Paypal等公司都是騙子實施詐騙的首選「幌子」,因為這些公司的用戶使用率和信賴度都很高。
詐騙的郵件內容通常包括虛假優惠、支付郵寄費用的要求、要受害人認證帳戶詳情,或是提供個人信息來獲得退款或折扣。
受害人一旦點擊連結,便會被轉接到假網站,同時被要求提供信用卡資料和一次性密碼等個人資料,騙子隨後使用這些資料進行未經授權的交易。

這些假網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釣魚(Phishing)網站。
根據新加坡警方發布的數據,今年首五個月的釣魚詐騙案激增,從去年同期的9起增加至今年的266起。
受害人往往在按要求操作後,才會發現發件人使用了遭破解,或以假亂真的虛假電子郵件地址。與真正的電子郵件地址相比,偽造的電子郵件地址中通常有個別字符拼寫不正確,若不仔細觀察難以辨識是否為真實電子郵件地址。
然而這個時候,騙子大多數已經得手了。

這樣的詐騙其實在新加坡可謂是「歷史悠久」。
早在2018年,星展銀行(DBS)就在網站上指出,有人冒用DBS的名義向客戶發送郵件,該郵件所連結到的網站頁面與DBS官方頁面極為相似。

真假網站對比圖,你能分清哪個是真嗎?
右圖才是真正的銀行網站介面,但是大多數人其實是沒辦法從頁面外觀去分辨真假的。
如果點進來,就會導向一個與星展銀行登入頁面極為相同的假頁面,向用戶索取其企業用戶名、用戶名和密碼。
輸入一系列個人信息、密碼後,甚至還有一個頁面提醒用戶註冊成功了。

而一旦出現這個頁面,就說明:你的個人信息已經全部泄露了。
不得不說,詐騙的手法可真是環環相扣,讓人防不勝防……
疫情期間,這些騙子也是很有「進取心」,懂得「與時俱進」,進行詐騙的手段也隨之「升級」。
今年五月,新加坡警方接獲報案,騙子發電郵給受害企業,自稱是本地大學人員或是衛生部等政府機構人員,並要求業者提供電子科技產品和醫療器材的報價,還提供採購訂單,讓受害業者誤以為訂單屬實,而將貨品寄往訂單上註明的地址。
受害業者遲遲沒有收到款項,反覆確認後,才驚覺自己已經上當受騙,而等到反應過來時,已經是「錢貨兩空」了。
02. 電話接了,錢沒了
除了網絡詐騙,電話詐騙在新加坡同樣十分猖獗。在新加坡2019年所有類型的詐騙案中,單單電話形式詐騙的金額就高達600萬新元。
64歲的林女士在3月4日接到冒充是星展銀行職員的電話,電話之後轉給一個自稱是中國警察的人,說受害人的護照被用來開設銀行戶頭洗黑錢。
騙子隔天再次致電給林女士,要求她把銀行的錢提出,等中國官員上門檢查。
林女士先到兀蘭的華僑銀行提出1萬4千新元,再到星展銀行排隊拿錢。在整個過程中,騙子都一直跟林女士通話。林女士感到非常不安,便私下跟星展銀行職員查詢,才發覺自己受騙。

疫情期間,有這樣「後知後覺」的受害人,還有根本就「無知無覺」的受害人。
一名61歲的新加坡永久居民,已在本地居住20年,是一家企業諮詢公司老闆。
4月15日,她接到一個自稱新加坡電信員工的電話,說有黑客破壞了她的IP位址,並說會有網安局人員聯絡她;接著又有一名冒充新加坡網絡安全局官員的騙子電話,要求她配合抓捕黑客。
由於她是新電信長達20年的客戶,所以她接到新電信電話時毫無懷疑,並同意跟他們合作設圈套,一起抓獲黑客。

騙子先是讓她安裝一個能夠遠程操控她的電腦程式Teamviewer,然後叫她上網轉帳,以便引黑客上鉤。
於是,她在三天內進行了六次轉帳,總數約17萬新元,除了親自轉帳,她還提供個人資料和一次性密碼給騙子操作。
從始至終,她都沒有產生過半點懷疑。
直到兩天後,接到反詐騙中心電話,她才得知自己上當。

之後,她迅速採取行動,撤消轉帳,凍結所有帳戶和信用卡。幸運的是,銀行成功幫她阻止了所涉及的六筆轉帳中的四筆,取回7萬6000新元,但仍損失超過9萬新元。
……
類似的作案手法在新加坡也是流傳已久。
詐騙分子經常以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工作人員、中國或新加坡警方、新人力部或移民局官員、「DHL」快運公司或當地電信公司工作人員等各種名義,謊稱接電話人或其親屬涉嫌犯罪,企圖欺騙受害人匯款到指定帳戶或套取其網上銀行登錄信息及密碼。

為了行騙更有可信度,有一些詐騙犯還會看新加坡電視劇專門學習 Singlish,假扮成新加坡人,可以說為了騙錢真是煞費苦心。
2019年9月,剛到新加坡一周的王先生,就接到一通謊稱DHL國際快遞的電話,說他在新加坡寄出的郵件出了問題,如要查詢請撥1號鍵。
王先生為人一向老實,從沒遇到過這種詐騙手段,於是想也沒想,就立馬按了過去。對方另一頭是一位講Singlish的女性「客服」,王先生把事情經過大致講了一遍後,對方要求他提供身份證號進行查詢,之後這位假冒的客服便告知王先生,某月某日他寄往上海的郵件中含有非法物品,現已交至上海警方,需要王先生立馬聯繫上海警方報案。
隨後,這位假客服又將電話轉接給所謂的「上海警方」。假警官又讓王先生提供他的護照號碼進行查詢,並用極其嚴厲的語氣對他說道,這件寄往上海的郵件中,含有841.3餘克的冰毒,已經構成國際犯罪,必須上報。
此時又有一位自稱是「組長」的警官接通了電話,稱經過調查,王先生是誤入國際販毒集團的受害者,且護照已被警方鎖定。在王先生帳戶凍結之前,需要把資金轉移到「警方」的帳戶里,所以現在他必須要提供新加坡的銀行帳戶信息。

王先生一聽自己涉嫌販毒,當時被嚇得頭皮發麻,跟警方解釋說自己從沒有寄過這樣的包裹,而且自己剛來新加坡沒幾天,銀行卡還沒有辦好。騙子一聽他還沒有銀行卡,立馬就把電話給掛了。
王先生還以為是自己電話斷線,還撥了回去,結果已經撥不通了,事後王先生和朋友談起此事,才知道是自己上當了。
……
2019年全年,新加坡共發生401起假冒中國官員詐騙案,詐騙金額達1,880萬新元。來電人往往自稱使領館工作人員,通知有國內案件需要處理,或者護照需要延期,電話號碼也顯示為使領館電話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