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卡脖子」的困境,剛剛結束的中共五中全會在會議公報上強調,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中國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持。
不過,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五中全會的發布會上強調,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係,中國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
他指出,「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

而如今,新加坡已經成為了中國科技企業出海首選。
新加坡自身當然有諸多優勢,也是因為新中深厚的科技合作背景,已經以及新加坡所處的中立立場。這些都是新中深化科技合作的契機。
曾經的新加坡利用先進經驗幫助過中國,如今中國科技行業高速發展,也將紅利反哺給了新加坡。

01. 騰訊阿里位元組搶灘登陸
9月15日,騰訊已將新加坡選為亞洲中心,正計劃將包括國際遊戲發行在內的業務轉出中國。
位元組跳動也計劃未來三年在新加坡投資數十億美元,並招聘數百名員工。
除此之外,英國《金融時報》也報道稱,最近幾個月,螞蟻集團、海通證券、華為雲業務以及騰訊旗下微眾銀行等公司都在接洽新加坡的行業集團,希望成為其會員或合作夥伴。

可以看到,在中美、中印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新加坡正在成為中國科技和金融公司出海熱門首選。
作為中國最大社交平台和遊戲公司,騰訊今年的海外業務拓展並不順利。今年7月及9月初,WeChat(微信海外版)和《絕地求生》、《傳說對決》海外版在印度先後遭封禁。
8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又簽署行政令,宣稱在45天後(即9月20日)禁止騰訊與受美國司法管轄的任何個人和實體之間,進行與微信有關的任何交易。

今年二季度財報發布時,騰訊高管曾表示來自美國的遊戲和廣告收入占整體比均不足1%,禁用微信影響不大。
但在吸金利器遊戲業務上,騰訊有超過20%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考慮到美國、澳洲及印度等市場的敵意,以及國內遊戲增長逐漸達到飽和狀態,東南亞已是騰訊為數不多的可開拓海外市場。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騰訊高層一直視新加坡為潛在亞洲中心。而由於最近地緣政治風險和去全球化趨勢加劇,騰訊正加速其在東南亞市場的步伐。
騰訊在新加坡的一份招聘公告顯示,該公司準備在新加坡設立新的辦公室,「以支持在東南亞和其他地區不斷發展的業務」,這也是騰訊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之外,在東南亞最新開設的第四個辦公地。
目前,騰訊已在新加坡開出數十個職位空缺,新招聘員工將負責跨境電商、雲計算和電競等業務。

新加坡政府和業界也很快捕捉了這一趨勢。新加坡投資管理協會(IMAS)表示,看到中國公司的興趣如此高漲,該協會正在設立中國分會,以便更好地支持和吸引內地公司。
IMAS協會負責人卡門·維表示,新加坡有能力幫助企業接觸到東南亞超6.5億人口的市場。「新加坡正在受益於地緣政治緊張關係。」

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SFA)會長謝福來表示,中國公司會出於各種原因而希望加入SFA,如海通證券打算確定潛在的收購目標,經營新加坡近20年的華為一直致力於擴展其雲端計算部門,以為各公司提供人工智慧和雲端服務。
根據房地產諮詢機構仲量聯行的數據,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中國科技企業數量最多的地方除了矽谷,就是新加坡。
仲量聯行亞太區資本市場研究主管林若君表示,自中國科技企業約5年前開始進駐新加坡以來,它們就一直在穩步擴大存在。
他說,中國科技企業覺得這裡就像15年前的中國,如果它們能隨著中國的網際網路普及率提升以及電商業務增長賺到這麼多錢,那麼在印尼和泰國等地它們也能賺到這麼多錢。

新加坡能夠吸引中國企業,本身有哪些優勢?
首先新加坡作為區域樞紐,擁有科技人才,又能為科技初創企業開拓合作機遇,這讓它具備優勢,吸引企業到本地發展。
長期以來,這個城市國家一直視自己為亞洲科技中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新加坡位列世界最具創新力經濟體第八位,亞洲第一名。

總部在荷蘭的管理諮詢公司達盟集團稱,為了鼓勵新興科技蓬勃發展,新加坡政府不僅為科技研發企業提供高達150%的稅收抵扣優惠政策。
對於從事強競爭力及戰略科技研究的企業,還提供高達每年1000萬新元(約合5000萬元人民幣)的項目補助金。
針對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數字科技行業,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3月做出5億新元的投資承諾,大力發展包含人工智慧、超級計算機和機器人在內的數碼科技。新加坡如此大手筆地對新興科技持續投入,無疑對中國企業有十足的吸引力。
除了資金支持,新加坡的網絡基礎設施也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勢。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官網稱,該國網速延遲世界最低,僅為30.7毫秒;擁有頂級海底電纜樞紐,與23條主動式海底電纜相連;超過50%的東南亞數據中心位於該國。

對於中國科技企業到新加坡開立運營,前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曾公開表示,中國很多人工智慧研發企業成立只有三四年的時間,卻擁有很多可以應用在安全、醫療、金融等領域的新技術,令人印象深刻。
他稱,中國的創新能力很強,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將先進科技帶到新加坡,幫助新加坡打造「智慧國」。
面對中美關係惡化的逆風,中國科技企業轉向東南亞市場。但由於東南亞11個國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以及語言,並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因此中國科技企業有必要在東南亞尋找一個據點,既靠近市場,又有便利的通商環境以及彙集顧客、供應商及合作夥伴為一體的生態系統。
這是新加坡所能提供給中國科技企業的價值。

02.中國的三個「新加坡」
新加坡和中國的科技合作淵源已久。
曾經的中國,學習的是新加坡的先進經驗,新加坡也幫助中國建立了四個重要的科技園區,從最初的軟體轉移一直到後來的經驗共享。
今年6月30日,中新廣州知識城舉行建設10周年暨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啟用儀式。
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陳培進指出,經過首期10年建設,知識城已逐步成長為科技創新高地和宜居宜業生態新城,實現了「從零到一」。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繼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之後,中國與新加坡政府間的第四個合作項目。

回想知識城興建初期的情景,凱德集團(中國)地產與城鎮開發執行長、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陳培進感嘆:
「10年前,一聽說這裡還是待建的荒地,不少企業和投資者都紛紛打道回府。」
2013年初,陳培進到廣州知識城就職時,這裡還是一片農田、此前工業園的產業招商以製造業為主,只要有基礎建設,有土地供企業興建工廠和員工宿舍,便可開啟引資投產。
但定位「知識經濟」的廣州知識城須走的道路與過去的招商模式完全不同,要引進高端企業,首先需要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配套的生活、居住與工作環境支撐。
陳培進憶述,他當時帶了一些國際企業、包括世界五百強前去考察,大家看了之後,都覺得很難,「連入駐的可能性都沒有」。

2013年,廣州知識城騰飛科技園開始興建。
這是知識城中新合作的標杆產業園,借鑑新加坡先進的設計理念,打造宜居宜業、產城融合的綜合性高科技園區,「當時就希望儘快把產業園建起來,企業有地方工作、生活。」陳培進說。
在知識城的發展歷程中,廣州騰飛園扮演重要角色,項目一期在2016年投入運營,企業陸續進駐。
到今天,這裡共有100多家企業入駐,就業人數達3000人。

經過10年的發展積累,如今的知識城已崛起為一座新城。
陳培進指出,在政策和資源的支持下,中新廣州知識城從宏偉的藍圖,一步步成長為科技創新高地和宜居宜業生態新城。
在產業、人才、風險投資、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廣州開發區近年相繼給予政策扶持,以加快區域發展,這些利好政策助力高端創新產業進駐知識城,產業集群逐漸成型。
截至目前,中新廣州知識城累計註冊企業逾1800家,註冊資本達1508億(人民幣,下同,約299億新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1.5億元。
引進了百濟神州、創維、諾誠健華等重大項目165個,在建企業投資項目79個,總投資近1700億元,預計達產產值超過3000億元。

生物醫藥產業是知識城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目前,知識城的百濟神州等生物醫藥項目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帶動了諾誠健華、綠葉、恆瑞、龍沙等30多個生物醫藥樞紐型項目落戶,總投資逾200億元,預計總營收近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