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一些海員選擇留在當地,稱為移民到南洋的華人。這些人定居之後和當地的人結婚,而後生育小孩。男孩出生後被稱為峇峇,女孩則被稱為娘惹,他們都是華人的後代,和我們擁有共同的祖先。

熱播的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中就融入了娘惹文化,講述新加坡土生華人家庭的故事,反應新加坡的歷史變遷。
娘惹是新加坡等地的土生華人,是600多年前明朝人的後裔。有關峇峇娘惹們的歷史淵源總會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曾有共同的祖先。峇峇娘惹和現在的華人血統自然會有差異,他們是最早的混血兒。隨著歲月的變遷,他們同時了解華人文化和馬來文化,他們的文化也有中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子。
在明朝之前,元朝風雲變幻,很多沿海的華人背井離鄉、漂洋過海、遠渡南洋尋求生計。開始移民規模並不大,後來隨著明朝時期海禁政策的寬鬆,形成大規模的移民,娘惹群體逐漸出現。很多人到南洋經商,帶動當地的經濟,自己也因此發家致富,在當地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在歷史的沉澱之中,娘惹文化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雖然他們遠居海外,仍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所繼承。

峇峇娘惹的語言既不是純正的漢語,也不是馬來語,而是一種將閩南語和馬來語相互結合形成的方言。這樣方言在娘惹群體之內能夠溝通使用,與外族群的人無法交流。即使同樣是峇峇話,在東南亞不同的地區表現形式也有所區別,這就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之下產生的新文明。當地的很多人已經不會說漢語,但這並不影響他們講孝道,建祠堂,尊重中國文化。
即使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但是峇峇娘惹們並沒有數典忘祖,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娘惹的飲食文化也是融合當地的特色和中國的特色,兩者兼具創造出獨特的美食文化,東南亞的口味和中國的口味相結合能做出別具一格的美味。娘惹的長衣也受到中國傳統服飾的影響,她們的傳統婚禮也是中式婚禮,穿著中式禮服,搭配上馬來風格的珠寶首飾。

娘惹文化的沒落
那麼在新加坡地區,娘惹文化的倖存度是如何呢?作為峇峇娘惹主要分布的地區,新加坡和馬六甲,在那裡娘惹文化還是有所保留的。在新加坡,有不少娘惹文化博物館和娘惹餐廳,但是娘惹族群應該是不存在了,現如今已經幾乎看不到了。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年輕一代的峇峇們似乎對於祖業的繼承,逐漸變得失去興趣。他們大部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多峇峇開始穿西裝,娘惹也開始穿洋裝。究其根本來說,峇峇娘惹文化屬於多元化的文化,是幾種不同文化的集合體,為了生存和發展,難免會被當地文化所同化,當文化和精神思想失去了根基,那麼這一族群勢必會逐漸衰退的。

由於一些價值觀念的不同,峇峇娘惹和當地土著居民的關係也日趨緊張。再加上時代的變遷,馬來受到英政府的通知,又遭遇了日軍的侵略,讓許多原本富庶的峇峇旺族也走向了衰落。
峇峇娘惹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是一個問題,他們長久的脫離了華人社會,但是身處馬六甲或者新加坡,對於當地的土著文化又很難完全的融入。他們既無法真正靠往華人身份這一邊,也不能完全歸屬於當地人的文化里,自己的根又變得越來越模糊。當地土著不把峇峇娘惹看作自己的同類,但是一直處於上層社會的他們,長久以來,已經招至許多當地人的不滿。
越往後,峇峇娘惹就越難找到自己的歸屬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他們只能隨波逐流,融入更容易生存下去的文化習慣當中,自己真正的根很難再去追溯,原本娘惹文化的獨特性也只能成為一段歷史了。
來源:綜左史右經、老杉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