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新加坡的小販中心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刷爆全網!
椰子在新加坡沒啥娛樂活動
平時最大的一個樂趣就看視頻
什麼YouTube Netflix
都不需要翻牆你懂的

最近netfilx出了一部美食紀錄片
《Street Food街頭絕味》
走訪亞洲多個城市
探訪尋常巷陌的美食
品嘗普通人家的滋味

在街頭品味不同的飲食文
被譽為「舌尖上的亞洲市井」


唯有美食
椰子注意到有一集
是關於新加坡的
儘管系列記錄片的名字
叫做《Street Food街頭絕味》
可問題是,新加坡沒有街邊小吃


主持人以上來也說了
我們只有小販中心
其實新加坡的小販中心
正是把街頭小吃搬進室內
可以理解為
更乾淨,更衛生的街邊小吃

早年新加坡的小販多為流動性質,推一個車在街邊做生意。隨著居民人口和小販逐漸增多,衛生與市容髒亂等問題引發關注。1971新加坡政府真正有計劃開始建造小販中心。當時政府給小販發執照,把他們遷入小販中心的出租攤位,同時開始取締街頭非法小販。
主持人把小販中心定義為
新加坡的象徵
原因竟然是因為
「新加坡人沒有根,只有美食」




美食在新加坡占據了
非常重要的地位
每個新加坡人
都自詡為美食評論家
熱衷於探討哪家攤位最好吃

一位新加坡記者說
新加坡人對美食的執念
體現在追求最好吃的檔口
為了美食可以排長隊
「如果誰宣稱哪家攤位賣的海南雞飯最好吃,肯定有人跟他吵起來」


小小的新加坡竟然有
超過110座小販中心
用影片里的話說就是
「每一間都像足球場一樣大」


每天有6000個小販檔口
在為大家提供價廉物美的餐食
新加坡小販中心和政府組屋
一樣是新加坡的特殊產物
代表著興旺的草根文化
象徵著人人平等

電影《摘金奇緣》裡面
富二代男主角帶女朋友回新加坡
第一頓飯就是在紐頓小販中心吃的

大家一定對那個擁擠熱鬧的場面
記憶尤新,印象深刻
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
大家都圍坐在一起吃同樣的東西
但是新加坡的小販中心
近年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後繼無人
新加坡從70年代就有
室內的小販中心了
所以很多第一代的小販
已經乾了幾十年,白髮蒼蒼了


這些小販的經歷都很勵志
有不少是從當年的移民
來新加坡當小販謀生
專注賣一種美食幾十年


這檔雲吞麵的師傅
1977年來的新加坡
至今為止還是用傳統的方法製作
客戶都說他家的雲吞
有嚼勁,餡料Q彈


可惜時代已經不同了
第一代小販相繼老去
年輕人已經不願意
再從事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大家都想坐辦公室
最好是能進高級銀行
輕鬆地賺這高薪
而許多第一代小販
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
再從事這一行
因為當年他們或多或少
是為了謀生才變成小販
一干就是一輩子
「我這麼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給你們好的生活」



影片中有一對兄弟
立志繼承家裡的海鮮檔口
但是父親卻勸他們
「不如好好讀書」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
還能不能延續?

成本高昂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檔口
往往是專注做一種美食
並且很多用的是傳統的方法在做
比如說看起來簡簡單單的海南雞飯
卻需要許多繁瑣的步驟


煮雞肉的湯底調配
還有烹飪時間都要嚴格把控
只有依照傳統的方子
才能做出地道的風味
再比如一種新加坡傳統
的甜點Putu Piring
翻譯成碟蒸糕或嘟嘟糕


碟蒸糕做法是
先把米粉填在圓形模具上
加入椰子餡料
再鋪上一層米粉壓實
將米粉倒扣在白紗布上
放入容器里蒸1分鐘

儘管做法看似簡單
但是備料的過程很繁瑣
想要做出好吃的蒸糕
從米粉到椰糖陷
再到椰絲都需要新鮮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