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被稱為「鏡像之城」,漸成競爭局面。隨著港府持續推出政策吸引家族辦公室到港發展,香港和新加坡,亞洲家族辦公室「爭奪戰」愈演愈烈。香港家族辦公室主力軍來自內地,大有超越新加坡之勢。港新誰能爭得頭把交椅?
香港家辦數量高出新加坡一倍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家族辦公室的數量經歷了爆炸性增長,從27間增長至2021年的700間,四年內增長25倍。2022年底,外國人在新加坡設立並獲得稅收減免的家族辦公室數量已達到1100家,一年增加400家。
據數據分析公司Handshakes統計,新加坡2023年1月到4月24日開業的家族辦公室已有182家,至2023年底,新加坡家族辦公室的數量在過去五年內增長了七倍,超過1400家享有稅務優惠,進一步鞏固其全球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香港投資推廣署《香港家辦市場研究》研究顯示,香港家族辦公室(家辦)目前已有超過2,700家單一家辦,較新加坡於23年底公布的1,400家高出近1倍。德勤表示,香港家辦發展擁有明顯優勢,加上香港政府持續推出支持政策,今年的香港家辦預計會新增200至300家,整體單一家辦數目有望突破3,000家。
香港、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爭奪戰愈演愈烈。

圖源網絡 香港主力軍來自內地
為了進一步推廣香港家辦的發展優勢,吸引更多超高凈值人士來港投資,香港於24年初舉辦了廣受矚目的第2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面向全球家辦具影響力的決策者及其專業團隊。香港政府歡迎所有合法合規的家族辦公室在港開展業務,並為其提供所需及適切的協助,從而帶動本地金融、專業服務和經濟發展。

行政長官李家超3月26日出席「裕澤香江」高峰論壇晚宴(圖源:香港亞洲國際都會) 香港科技大學與安永聯合發布《2024年大中華區家族辦公室現狀調研報告》指出,中國內地的家族是推動香港家族辦公室發展的主力軍,是未來重點引進對象。
結合下列圖片可知,來自中國內地的單家辦創始人所占比例(42%)顯著高於香港(29%),而在內地設立單家辦的數量卻低於在香港設立的,占大中華區單家辦總量的24%,次於香港的占比51%,即51%單家辦受訪者在香港設立了家族辦公室。


另外,單一家族辦公室(29%)在多地設立辦事處,單家辦的跨區域發展趨勢也反映了家族迫切需要獲取跨市場和不同司法轄區的專業服務和管理經驗。


圖源《2024年大中華區家族辦公室現狀調研報告》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得天獨厚。人才引進計劃的支持下,人力、家族辦公室運營的經驗豐富,且具有低稅制、健全的監管框架和法律體系、便捷的家族辦公室申請流程,能為內地高凈值人士提供良好投資理財環境。40%的受訪者將香港作為家族辦公室的首選地。
港新誰能爭得頭把交椅?
香港特區政府在2023年3月24日發表的《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中提到了要成立家族辦公室服務網絡。2023年5月,又推出了針對家族辦公室投資控權工具的稅務寬減措施。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期望在2025年前能吸引至少200個家族辦公室落戶港。
香港、新加坡設家辦,誰更占優?
資產門檻上,新加坡2000萬新幣(約合1.08億人民幣);香港需 2.4億港幣(約合2.219億人民幣)。公司地點上,新加坡要求在境內設立且為新加坡稅務居民的公司,香港則無限制。
年度經營費用上,新加坡需要至少20萬新幣本地業務支出(約合106.9萬人民幣),香港要求至少200萬港幣(約合184萬人民幣),但無本地投資要求。
身份上,新加坡直接覆蓋解決EP就業准證(1個必須為非受益人的家族成員),即一步到位同時解決資產管理投資配置以及家族成員移民身份問題;香港則需要在家辦設立的基礎上,同時啟動其他的移民身份項目,且需要另外支付這筆移民身份項目的費用。政策對比如下表: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23年底頒布新規,新加坡每5年會更新一次所得稅法案,最新版本的有效期至2024年12月31日。


新加坡家族辦公室的常見架構(圖源:創富守富傳富) 中國香港的家族辦公室通常也包括兩個實體:家族辦公室(管理家族財富)、家族投資控股工具(FIHV),包括法團、合夥、信託等,進行投資交易。

香港家族辦公室的常見架構(圖源:創富守富傳富)
新加坡的優勢主要是司法框架健全、亞洲頭部金融中心(以7小時的飛行距離為半徑,新加坡制定了「7小時經濟圈」的發展戰略)。新加坡具有良好的財富管理的生態系統和強大的金融機構網絡,東南亞科技企業多,更吸引科技新貴。
香港除上述優勢之外,近年來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制度發展迅速,粵港澳大灣區(GBA)發展潛力無限。香港背靠大陸陸續推出政策利好,積極「搶人」,為內地高凈值人士提供良好投資理財環境。這場「家族辦公室」爭奪戰,繼續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