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網民在臉書上申訴,在麥當勞等了一個半小時才領到餐點。(新明日報)
作者 劉智澎
上個星期,紅螞蟻下班後趕著看電影,只有20分鐘吃晚餐,決定到快餐店「速戰速決」。
看到櫃檯的電子螢幕上只有六組取餐號碼,原以為五分鐘內就能取餐,結果竟等了……20分鐘。
終於領到食物時,薯條已變得又冷又硬,飲料里的冰塊也已融化。
紅螞蟻后來在網上發現,自己遇到的情況只是小case。
上個月,一名網民在臉書上申訴,她的女兒和同學到麥當勞的卡迪分店吃午餐,等了一個半小時。

(臉書截圖)
她們在中午12點半點餐,直到下午1點45分都還沒取餐。
即使前後詢問了櫃檯三次,櫃檯人員卻只是叫她們等……等……等……

麥當勞卡迪分店。(網際網路)
當她得知女兒和同學還沒吃午餐就趕回學校上課,她堅持要她們返回快餐店出示收據取餐。
終於,在下午1點55分,她們領到了食物:一份芝士漢堡套餐,包括薯條、飲料和冰淇淋。
換作是蟻粉,你會怎麼做?繼續痴痴地等?還是要求退款,光顧別家?
道歉有用嗎?
麥當勞隨後向媒體發出聲明說,已聯繫受影響的顧客,致上誠摯的歉意。
雖然這名網友接受了道歉,但顯然的,其他網友並不買單,還在新加坡網絡論壇Reddit上「大吐苦水」。
有人開玩笑說,既然出餐速度那麼慢,還不如讓顧客自己製作餐點。

有的認為,快餐店是「刻意人手不足」,即使是早餐尖峰時段,也僅有一名員工負責在櫃檯點餐,包裝餐點,以及送餐給堂食的顧客。

還有自稱是快餐店員工的人在論壇上現身說法,解釋為什麼電子螢幕上出現了取餐號碼,餐點卻還沒準備好。
「是經理叫我們這麼做的。如果系統顯示一天內有多個訂單沒在10分鐘內準備好,那家分店就會被管理層譴責。」

唉,想當年(當紅螞蟻還是小螞蟻的時候),麥當勞還曾使用「計時沙漏」,確保廚房快速出餐。若在點餐後的一分鐘內還沒出餐,顧客就可獲得免費甜品。
現在還用這招的話,麥當勞恐怕要賠慘了吧?

麥當勞曾使用「計時沙漏」,確保廚房在一分鐘內出餐。(網際網路)
都是冠病惹的禍?
相信蟻粉們選擇到快餐店用餐,多半也是為了方便和快捷。
無奈的是,自助科技越來越快,但是快餐卻快不起來。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商學院客座教授Lynda Wee為亞洲新聞台撰寫評論時提到,過去的連鎖快餐店運營模式與現在大不相同:
「以前有多個服務櫃檯,但菜單有限,只有幾款暢銷品和一些應季商品。目標是一切從簡,速戰速決,在30分鐘內吃完離開。」
自從有了自助點餐機和無現金付款,快餐店員工省去了點餐和收錢的工作,可以專注準備食物。理應來說,應該能更快出餐,不是嗎?
唉,偏偏來了一場冠病疫情,居家辦公的民眾開始轉向網上訂餐和送餐服務。
堂食的顧客減少了,快餐店人手也跟著縮減。到了尖峰時段,叫外賣可能要等上一小時。

冠病疫情期間,民眾開始轉向網上訂餐和送餐服務。尤其是尖峰時段,快餐店外常有送餐員排隊取餐,等候時間可長達一小時。(聯合早報)
或許,一切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走下坡的……
隨著防疫限制解除,堂食也恢復了,但供應鏈中斷(大家還記得2022年2月各大快餐店曾一度鬧「薯條荒」嗎?)和人手短缺問題尚未解決,使得快餐店無法招架顧客排山倒海的需求。
不同於疫前主要應付堂食訂單,如今還有來自多個點餐應用平台的訂單,也難怪快餐店會應接不暇。 看來,可憐的不只是快餐店員工,還有送餐員。
紅螞蟻就曾目睹一些送餐員等得不耐煩了,跟快餐店員工起口角。有的還冒著被顧客投訴的風險,索性取消訂單。
有送餐員就在Reddit論壇上申訴,快餐店沒那麼大的頭,就不該戴那麼大的帽子。

如何讓快餐店再快起來?
美國消費者數據分析平台CivicScience今年2月發表的研究顯示: 四分之三的快餐店食客,期望在點餐後的五分鐘內取餐。
超過三分之一的快餐店食客,曾因等候時間太長,而不再光顧某家快餐店。
堂食、外賣、網上點餐和送餐。哪個才應該是快餐店的業務重點?
Lynda Wee教授認為,快餐業者是時候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了。
「太多商品只會拖慢備餐過程,卻達不到預期的商業收益。如果精簡菜單,只售賣幾個暢銷品,偶爾再加幾個應季商品,會不會更有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