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很多,也許是應聘者挑三揀四,覺得可以找到待遇更優厚的工作,也可能是職缺有限,僧多粥少。
但這些只是一般的原因,最近有求職者在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上吐槽:
為了某個工作崗位,他們竟然曾平均得經過多達9至12輪的面試!
其中一些人經過這種馬拉松的式面試過程,最終還是求職失敗,那種鬱悶的心情還真是難以形容。
9到12輪面試不是誇張,美國研究和諮詢公司Josh Bersin及人才解決方案公司AMS都發現,企業聘請員工所花的時間創下了新高。
據悉,有企業的面試程序已經延長到超過兩個月。
人事部籌備功夫不到家?

雇員可能在欠缺如何面試新人的相關知識下,沒做足準備就被要求上場頂替已離職的面試官。(每日新聞示意圖)
在兩個月內出席大約10次面試,大概會要了紅螞蟻的命吧。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戰略系副教授林成義(音譯)日前在一篇《海峽時報》評論中建議,招聘過程應該更簡略、更有效率。
在他看來,企業為應聘者制定的面試過程過長,主要原因有三個:
① 以為設下層層關卡,才能選出對的人
聘請新員工填補空缺時,僱主面對不少考量:要給出多少薪資、新人能否勝任職位、能否融入企業文化,以及是否會「腳不著地」,能否留守公司至少一年。
為了選對人,招聘經理和人力資源主管可能認為,必須讓應聘者經過多幾輪面試的「磨難」,才能篩選出最佳人選。
② 面試官提前走人,留下「手尾」
有企業面臨的挑戰,則是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導致請人過程出現疏失。
林成義副教授說:
「這也許是因為公司內部缺乏協調,或是有員工出走(尤其是有人力部員工離職),其餘雇員在面試新人方面缺乏經驗和只是,卻得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草草頂替。」
他舉例說,有企業的人事變動過於頻繁,結果面試官走了,仍遲遲找不到人接手相關職務,間接拖慢面試過程。
③ 請一個員工要向N個人交代?

專家指出,如果太多人共同商議聘請員工的決定,可能會拖慢進度。(商業時報)
英文有句諺語「廚師太多燒壞湯」,意思就是人所反倒誤事,而這也是部分企業在招聘過程中的真實寫照。
只不過是請一個人,一些企業的流程是要求多個相關高管會面商議,並共同做出聘請與否的決定。
這種做法儘管有其優勢,但如果太多人參與其中,肯定拖慢招聘進度。
統一招聘流程,換個面試方式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若不改善招聘程序,除了浪費人力與其他資源,工作職位也會持續空置,弊大於利。
求職者過了一關又一關卻始終看不到盡頭,對他們不只會造成心理壓力,甚至讓他們覺得身心俱疲,最終決定放棄,僱主可能就這樣流失一位人才。

若求職者得經歷多輪面試,可能會造成心理壓力或中途放棄,以致僱主就此流失一位人才。(ALAMY)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企業就必須設法大幅縮短整個招聘過程。
專家指出,除了確保面試環節的相關人士各司其職,公司也應通過設定面試輪數,統一面試的流程。
科技巨頭谷歌的人員分析團隊在參考過往的面試數據後的結論是:四輪面試就足以做出可靠的招聘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實施該政策後,招聘員工的平均時間縮減了兩周。
與此同時,企業也應跳脫「面試就要一對一」的固定思維,嘗試小組面試、較隨性的午餐會談等不同形式,或邀請求職者來辦公室參觀,讓他們和潛在的未來同事互動。
專家認為,上述種種方式有助於提供不一樣的視角,讓公司更快地做出招聘決定。
應鼓勵本地企業更積極進行背景調查
職場雖講求高效率,但即便是在請人的過程中,也不應為了省時省事而過於馬虎。
人力部今年初宣布,從9月起,有意為外籍員工申請就業准證(EP)的公司,必須提交由第三方認證的學歷,確保員工學歷已獲驗證。
縱觀亞太區,許多企業也會遵循這一套模式。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亞太區人力資源、風險管理和人才招聘專業人士中,超過八成表示他們所屬的企業認為,做好入職前調查,是聘請高素質員工的主要因素。
約73%的受訪者也透露,在核實求職者的相關資料時發現有出入,37%在檢查學歷時更察覺「貨不對辦」。
然而,新加坡目前沒有法律規定僱主必須對所有員工展開背景調查,因此這方面的程序或不如其他國家那麼普及。

調查顯示,亞太區人力資源及風險和人才招聘專業人士中,超過八成表示他們所屬的企業認為,做好入職前調查,是聘請高素質員工的主要因素。圖為新加坡中央商業區。(海峽時報)
本地人力專家認為,有關當局應加強宣導求職者背景調查的重要性,讓更多新加坡企業了解其益處。
專家說,公共部門和私企可共享有關背景調查的信息,如僱主可採用哪些類型的調查,以及如何完成這些流程。
完善招聘過程,除了能遏制企圖矇混過關的求職者,還能幫助企業善用資源,節省不必要的麻煩,甚至給求職者留下好印象,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