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若出現極端雨量現象 本地飲水供應將受影響

樟宜氣象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過去30年的平均溫度每十年都加倍上升。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量不斷攀升,到了世紀末,不同月份的降雨量也會出現極端雨量。專家認為到時候,本地飲水供應將會受影響,突發性淹水也會更頻密。
第三次全國氣候變化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量不斷攀升,到了本世紀末2100年,我國較乾燥的月份,也就是2月和3月,以及6月到9月,降雨量將減少約四成。
專家警告如果長時間出現異常低的降雨量,可能影響我國未來的飲水供應,必須加大使用海水淡化和新生水等技術解決問題。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 亞澳季風工作組聯合主席許智揚博士說:「因為海水淡化和新生水它需要很多的能源,這也意味著能源用得多,也表示我們為生產水繳的那些費用會增加。」
從1980年到2022年期間,本地出現每小時降雨量超過40毫米的天數,每十年增加0.3天,更容易突發性淹水。
他說:「我們的最濕的月份一般上來講,一個月的降雨量是差不多200(毫米)。40毫米的降雨量差不多五分之一這樣
這種暴雨它會帶來的淹水的可能性也會增加,當然我們路面上會不會淹水,還有取決於我們輸水的功能。」
數據顯示我國容易出現淹水的地方,從1970年代的超過3000公頃,下降到2013年的36公頃,2017年後則一直維持在30公頃以下。淹水情況好轉,不過由於無法預測降雨量,無法完全避免淹水發生。
公用事業局表示由於我國土地有限,本地接下來也會設計更多多重用途的排水系統。
公用事業局集水區與水道署副署長蕭如燕表示:「例如,我們即將在比達達里公園的阿卡夫湖,在強降雨時可以臨時儲存雨水。在較為乾燥的日子,則可作為休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