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資政夫人是啟發學校校友!聽何晶憶童年談教育展望

2025年02月27日   •   3420次閱讀

「活到老,學到老」是一句老話,但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

國務資政李顯龍夫人何晶,在美國《福布斯》雜誌發布的2024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女性排行榜中排名第32位。身為淡馬錫控股前執行長的她,長期關注社會和國家大小事,尤其是教育、醫療和科技等領域,經常在社媒上分享自己的見解。

這次,她要探討的是教育這一塊。

71歲的她今天在臉書分享了新加坡教育多年來的演變與發展,並指出,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教育觀念也應隨之調整。

她認為,教育不應只是追求學業成績,而應著眼於塑造更優秀的個人,幫助每個人成長為更好的人,以及學會終身學習。

先來看看資政夫人寫了些什麼。

從前報讀小學,都是離家越近越好

何晶寫道:

「我記得小時候,因為未滿七歲,無法進入政府學校就讀。因此在六歲那年,我在離家一趟巴士車程的客屬會館學校——啟發學校度過了一年。每當我睡過頭錯過校車時,父母都會非常焦急,趕緊讓我搭「私家徳士」也就是當時的「霸王車」去學校。」

「一年後,我終於能夠進入離家五分鐘步行路程的政府鄰里學校就讀。」

在何晶眼裡,能在家附近上學簡直是一種莫大的福氣!

這應該是何晶第一次分享自己在上亞歷山大小學前,原來還曾讀過啟發學校。

「啟發學校」是茶陽(大埔)會館客家人1906年在陸佑街(Loke Yew Street)創辦的學校,是新加坡最早的正規華校之一。

校舍在1918年才搬到經禧路(Cairnhill Road)。

1966年啟發建校計劃全部峻工落成,成為一所環境優美,校舍寬敞,包含幼稚園和小學部的設備完善名校。那一年10月,建國總理李光耀為學校主持了揭幕儀式。

茶陽(大埔)會館當年擁有茶陽花園公寓的36個單位,占了公寓34%的產業權。這棵樹是內閣資政李光耀於1963年,為茶陽會館的啟發學校主持擴建儀式時,種植的樹。(聯合晚報)

可是後來華文教育卻面臨考驗,許多家長擔心孩子的英文不好而吃虧,紛紛把孩子送入英校,加上新加坡的市區開始重建,東陵區也開始發展,住戶越來越少,啟發的學生也日益減少。

到了1984年,啟發的學生只剩下44名,會館只好停辦啟發學校。

1985年,教育部把西海岸路的一所新學校命名為「啟發小學」,邀請茶陽(大埔)會館的董事擔任學校諮詢委員會的成員。至此,啟發學校總算香火不滅,後繼有人。

這些年來,新加坡如何調整教育體系

這種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就近入學」的優勢,也是新加坡教育改革大力提倡的。

何晶也分享說,當人民行動黨在1959年大選中大獲全勝後,他們收緊了入學規定,不再允許孩子過早入學。但與此同時,新政府也大力投資教育。

為了確保有足夠的學額,政府啟動了學校建設計劃,並將許多學校改為上午和下午兩班制,以提高收生能力。同時,也強化了師資培訓。

何晶感嘆道;

「儘管如此,我們那一代仍然有大約一半的人未能完成中學教育。通常是因為年輕人必須早早開始工作,以幫助養家餬口,或者供弟妹上學。」

政府對教育的投資持續不斷,一代接一代推進。從最初只是想儘可能讓更多的孩子接受基礎教育,到如今我們看到各種不同的教育途徑,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和天賦,比如體育學校、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數理中學、自閉症特殊學校以及藝術學校。

新加坡的教育設施持續升級,教師培訓和支持也不斷提升。如今的孩子們有機會參加增益活動、學習之旅、交流項目,許多人成為了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的個體。

當然,教育體系仍需不斷改進。它不可能達到「完美」,因為世界在不斷變化,我們的需求和機遇也隨之變化。

何晶提問說:

「我們是否應該將信息技術和編程技能納入基礎教育,像上一代把閱讀、寫作和算術視為核心技能?我們又該如何教導年輕人,學會終身學習?」

猴紙劇坊藝術總監何家偉(右)於2025年2月5日到南華小學舉行偶戲分享會,並在分享會上介紹不同籍貫的趣味傳統偶,令台下學生看得著迷。(聯合早報)

我們的教育觀念需要與時並進

新加坡近年來推動全面教育的改革方向一致,推行減少考試、全面科目編班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修讀適合自己水平的科目,推出技能培訓補助(SkillsFuture Credit)讓在職國人能繼續學習等。

新加坡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教育體系,關鍵是使用這套體系的人的態度。

下一步我們該怎麼做?在教育道路上又應該追求些什麼?

如今的家長,大多是被那些曾經貧窮過所以一生不斷追求5C(現金、車子、信用卡、公寓、俱樂部會員資格)的父母所養大的養育的一代。

他們從小深受「富裕等同於成功」的觀念影響,因此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更傾向於培養他們追求富足與成功。

這不僅是新加坡,也是所有已開發國家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的挑戰。如何在物質與精神、成功與幸福之間找到平衡,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

何晶接著談到新加坡人對待學校和教育的態度。

她說: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多數的社會,這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中華文化自古以來便高度重視教育。這種文化基因使我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

「但與此同時,千百年來科舉制度的影響也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一場考試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因此,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學習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的內外。」

「一場考試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誠然,人生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但學習可以是有趣的、有用的,可以讓我們的身心保持年輕與健康。最重要的是,學習是終身的。」

「無論是隨意了解一些知識,還是深入研究某個領域,比如古代科學技術史,或是製鞋藝術,這些或深或淺的學習經歷都會豐富我們的人生色彩,也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文末,何晶提醒大家說,不要讓教育和學習的概念局限於年輕時期的學校教育。

教育也不僅僅是年輕時的全面學習,更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持續成長。

總的來說,何晶的長篇大論不僅是對新加坡教育歷程的回顧,也是在鼓勵社會反思教育的真正意義,提倡把教育看作終身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年輕時的一段學業旅程。

學習不僅僅發生在校園裡,也不僅限於童年和青年時期,而是一個終身的過程。無論是工作中的新技能、生活中的興趣探索,還是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持續學習才能讓我們不斷成長、適應變化,並擁有更加豐富的人生。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幣兌人民幣匯率5.63!創14年新高!換匯千萬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2025年05月05日   •   8550次閱讀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這8個鮮為人知地方,禁止進入!
2025年05月06日   •   7011次閱讀
對你的Singpass做這些事,換來的不是快錢,而是坐牢!
2025年05月06日   •   6669次閱讀
衛塞節遇上母親節,新加坡一波活動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5814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新加坡人過關新方式!手機一掃,輕鬆通關去馬來西亞!
2025年05月06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275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留子們必看!在新加坡地鐵月台口渴,「喝下一口水」險挨罰500新元!😱
2025年05月06日   •   3420次閱讀
與新加坡人結婚有醫療和生育補貼?官方回應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3078次閱讀
24萬富豪集體湧入新加坡!他們為何對獅城情有獨鍾?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