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劉曉波。我最早「認識」他是在來新加坡之前,聽過他著名的論斷:中國必須做「三百年殖民地」。
在論述中他提到香港。「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麼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年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

這段話是1988年他作為一名青年學者,接受一家香港雜誌採訪時說的。
2006年,已年過半百的他依然堅持「不想收回這句話」,「三百年殖民地」「不過是我至今無改的信念的極端表達而已」。
劉曉波無改的信念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全盤西化」才能救中國。成為殖民地,在他眼裡是最完美的「全盤西化」,因為連主權都不要了,整個交給洋人去統治。
當時聽到他這個論述,我就覺得太武斷了,並對這位學者留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印象。他顯然不懂殖民史,否則就不會以香港個例,得出「被殖民一定繁榮」的結論了。

美國獨立戰爭
在近代史上,英國殖民了近50個國家和地區,且不說烏干達、索馬利亞、緬甸、宏都拉斯等比比皆是的欠已開發國家,就說美國吧,如果殖民統治能帶來繁榮,它為什麼要打獨立戰爭呢?至於被殖民三百年,印度就是啊。印度繁榮嗎?
其實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是因為被殖民而繁榮的。但當時我也不清楚,為什麼被英國殖民的香港和新加坡如此繁榮?竟能成為諸多殖民地失敗案例中的反例。而這個問題,我是到新加坡之後才看明白的。

貧窮的烏干達
原來新加坡和香港的繁榮,不是一回事!把兩者的繁榮視為被殖民的結果,是大錯特錯了!
新加坡從未繼承過殖民地的繁榮。尤其獨立前夕,新加坡情況非常糟糕。人民生活困苦、社會動盪、失業率極高、住屋條件和衛生水平奇差。
在當時全球反殖獨立運動的浪潮下,新馬人民也展開轟轟烈烈的反英反殖運動。新馬自治後,新加坡一度加入又很快離開馬來西亞聯邦,其中牽涉種族政治。可以說,新加坡在獨立之初沒享過一天繁榮,反倒是面對一大堆棘手的難題。

新加坡獨立前的貧民窟
對於新加坡今天的繁榮,問問新加坡人就知道了,他們是感謝英國人呢?還是感謝李光耀?李光耀和他的建國一代,之所以能夠打造成功的新加坡,有些至關重要的因素,是香港至今不具備的。
首先是去殖民化,建立國家認同。新加坡在這一點上可說是不遺餘力,也非常成功。新加坡中小學生每天都必須參加升旗禮、宣讀國民誓約。

新加坡不允許雙重國籍,沒有外籍法官的問題。新加坡與香港一樣是法治社會、國際化都市。這裡有超過200萬外國人。但外國人包括永久居民(可享受部分國民待遇)是沒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的。他們不能在新加坡從事政治,也沒有示威遊行的權利。
所以新加坡政治穩定,外國勢力幾乎無從插手。而新加坡實行全民兵役制,這也是最有效的國民教育。如今在香港參加街頭運動的主力,16-22歲的青年,在新加坡都是保家衛國、捍衛主權的主力。

另外新加坡原創了「居者有其屋」政策,全國近八成人口擁有並居住在組屋。這種帶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住屋政策,也不是殖民者留下的,與香港主要靠自由市場和房地產商來解決住房問題的模式,完全不同。
經濟上,新加坡在完成工業化後,看到了中國崛起的機會,於是加強與中國的往來,在中國東南西北建有蘇州、廣州、重慶、天津四個國家級開發區。小小的新加坡竟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

雖然同為英國殖民地,相對於香港在回歸後的固步自封和一成不變,新加坡早已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新加坡在獨立後所取得的繁榮,是建立在去殖民化基礎上,靠的是內因,以及對外部條件的善加利用。
反觀香港,其殖民地時代的繁榮靠的是「外因」——被西方封鎖的新中國把香港作為其對外窗口(詳細論述請看:香港「窗口」能作多久?)。這個因素是很多殖民地所不具備的。
所以說,香港的繁榮純屬「偶然」,而不是被殖民的必然結果。因為這樣的繁榮在其他任何殖民地都難以複製。

九七回歸後,原本導致香港繁榮的外因,是可以整合成為香港內因的。但香港一些人堅持認為,香港的繁榮是殖民者造就並留下來的,所以他們要努力「捍衛」香港,「守護」殖民者留給他們的一切。
這種想法,本質上跟劉曉波的觀點沒什麼兩樣,都認為香港通過被殖民,已完成全盤西化,因此與內地相比,他們自覺高人一等,所以絕不允許內地「插手」香港。
這樣一來,當年造就香港繁榮的因素,如今卻變成他們抗爭的對象。香港要如何保持繁榮呢?

按照劉曉波的說法,中國要通過「三百年殖民地」才能到達香港當年的水平。中國人如果有理性,唯一該做的就是向香港學習,而不是「插手」香港。
可是劉的觀點靠譜嗎?從歷史看不靠譜。從現實看也不靠譜。中國沒有全盤西化,也沒有被殖民,僅用40年就改天換地,多個城市早已趕上當年甚至是今天的香港。不需要另一個40年,中國就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上海
反觀香港,卻早已優勢不再。事實上,即便有再好的機會,也不可能在社會動盪中實現繁榮。而動盪的原因,恰恰是有人要保留殖民者留下的一切。他們像防賊似的防著自己的祖國。
香港已不再是殖民地了!為什麼不學學新加坡,來一個去殖民化進程。不需要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全盤保留——要取捨有度,取捨由己。無論如何,切莫死抱著被殖民的優越感一味抗爭。那樣恐怕只會毀掉香港,讓香港的繁榮成為歷史的偶然。
對此您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