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金紅包
在新加坡,所有2015年後出生的一胎和二胎寶寶,他們的父母可以累積獲得8000新幣的現金津貼。對於2023年2月14日以後出生的寶寶,這個數字更是漲到了11000新幣。
此外,要是生了第三胎或者更多寶寶,每生下一個寶寶父母都能拿10000新幣或13000新幣。

圖源:MSF
這些父母將每6個月收到一次津貼,直到孩子年滿六歲半為止。
2.兒童發展戶頭津貼
簡稱 CDA,此帳戶是政府為每個新加坡公民寶寶設立的的特殊儲蓄帳戶。
當孩子的CDA在以下任何一家銀行(DBS / POSB,OCBC或UOB)開通後,政府會自動存入5000新幣的第一筆獎金,指的是我們從下圖中看見的「 First Step Grant 」的這一項津貼。
今後,每當夫妻生育了一個寶寶,都將會得到同樣的5000新幣的政府獎勵。

圖源:MSF
此後,在孩子年滿12周歲之前,父母在CDA帳戶繼續為孩子存入的任何一筆錢,都將會獲得政府給出的一新幣對一新幣的戶頭配對對等獎勵,直至政府規定的最高共同對等限額。
除了以上這些外,新加坡還在很多地方對本國居民和外國人進行「區別對待」。
比如,公交地鐵的通勤月卡外國人無法購買,對公民和PR免費開放的景點(如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外國人想去也是要收費的......
甚至有很多福利,連PR都無法享有,只有公民才有!

這個補助就和PR無關,圖源:海峽時報
新加坡新增公民有這麼多
李顯龍公布「入籍標準」~
根據去年公布的《新加坡人口簡報2022》(統計至2021年數據),新加坡一共批准了21537例公民申請,比前一年有小幅度的增加。

圖源:新加坡人口簡報2022
一名小紅書網友,分享了他五年半拿到新加坡公民的經歷。
以下內容來自小紅書網友@Eddie:
從來到新加坡讀master開始,五年半拿到公民。作為獨立單身中國申請者算是非常快的了。這裡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些關鍵時間點和別人沒提到的注意點。
個人背景和總體感想
中國籍單身男,在本地銀行做碼農;
周圍有幾個做IT和在銀行工作的,pr和公民都很順利,所以個人感覺這倆行業比較吃香;
從master畢業就開始每月捐款,並做了幾次義工。結合後面的三部曲內容,政府非常非常看重申請者對新加坡社會的貢獻,所以個人覺得這項很重要。網站可以去giving.sg;
時間線
• 21/3/2021. 18年初來坡,21年3月29拿到pr
• 3/4/2022. 官網是寫pr滿兩年才可以申請公民,但其實滿一年整申請系統就開放了。磨嘰了幾天,4月3號提交申請
• 3/4/2023. 滿一年時上傳了加薪後的薪水單,發郵件詢問是否收到及公民審批狀態。回復很官方,說收到新薪水單並under consideration
• 10/7/2023. 手動刷ICA主頁狀態從submitted更新到approved
• 11/7/2023. 收到郵件正式通知批准,並可以登陸三部曲網站,限期兩個月內完成。注意每個』曲』做完後會有個feedback,完成feedback才算做完。當天把eLearning做完
• 30/7/2023. 參加SEV(Singapore Experiential Visit)。SEV平日和周末都有slot,但周末的更搶手,可以多刷刷,總會有空出來的
•14/8/2023. 參加CSS(Community Sharing Session)。CSS每個GRC(按照你的IC地址)每月只有一場,但空位會很多。截止報名日期是CSS日期的前14天。想要報名已過截止日期但還沒開始的CSS,除非有特殊理由,否則officer不會同意。我就是錯過了7月的,只能報8月的
• 16/8/2023. 收到郵件,三部曲已完成
(接下來是就是宣誓和註冊護照等過程了,暫且略過)


在這名網友看來,能向當局證明自己可以為新加坡社會做出貢獻,是能不能獲批新加坡公民的重要因素。 而在一次演講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公開了他的標準: 我們希望新移民會逐漸融入新加坡社會,逐漸跟新加坡打成一片,但是我們也希望他們帶來他們獨特的背景、經驗、能力,會強化我們的社會。如果他們跟我們完全一樣的話,我看他們對我們的價值比較少。 但是如果他們帶來他們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驗,他們知道新加坡是值得珍惜的,同時他們在其他國家工作過、生活過,帶來他們那一些背景,我看對我們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就如上面這位網友所說,新加坡也很看重新移民為新加坡社會做出的貢獻。

來源:早報
昨天,李顯龍在徳義民眾俱樂部主持新公民宣誓儀式,歡迎272名新公民加入這個社區,並在個人臉書上留下寄望:
非常高興今天德義區迎來了272名新公民!你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在這裡生活、學習或工作了很多年。現在,你們選擇在新加坡紮根,讓新加坡成為你們的家園和祖國。
你們每個人都給這個國家帶來了自己的經歷和文化傳統。這將幫助新加坡豐富社會並加強獨特的新加坡身份。
隨著你們踏上作為新加坡公民的旅程,我希望你們能找到有意義的方式回饋社區。大家共同努力,我們將繼續建設一個大家能引以為傲的新加坡,一個讓所有人都有平等機會取得成功和繁榮的家園。

來源:李顯龍臉書
入籍新加坡的標準,很多人說並不透明。但實際上,政府已經在多個場合,或多或少透露過他們屬意的「新公民」究竟是什麼樣的。
椰友們,成為新加坡公民到底好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