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由原內閣部長、全國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志明領軍的行動黨盛港團隊敗北,是否讓他感到意外,張有福坦言「政治不外就是預計不可預計的事」。
加入行動黨也能在體制內推動改變
「不能在盛港勝出,不是基於單一理由。要更多反對聲音的全民情緒是其一,我認為許多人在物色『反對黨』英雄,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尋找條件能夠比得上行動黨候選人的人選。」
這也正是在電視辯論中,經濟學博士林志蔚憑「不該給行動黨空白支票」言論一夕爆紅的原因。

許多民眾希望加強反對黨力量抗衡執政黨,張有福則始終相信加入行動黨同樣可在體制內推動改變。(陳斌勤攝)
民眾普遍認為反對黨是弱勢,希望加強反對黨力量以抗衡執政黨。張有福則因自己的經歷,始終相信有政治抱負者不一定得加入反對黨;加入行動黨者,同樣可以在體制內推動改變。
1988年,他在自己首個國會演講中,籲請政府部門採取五天工作制,結果被指這麼做會侵蝕工作倫理。一直到16年後的2004年9月1日,五天工作制終於在公共部門落實。
2014年,他也曾勸請政府,不要讓在建國一代配套下受惠的國人,接受支付能力調查(means testing),他的建議很快被接納。
可是,讓張有福名聲大噪的2005年8月「白象事件」,似乎顯示「在體制內推動改變」不見得容易。
當時東北地鐵線的萬國站落成兩年不啟用,負責榜鵝南事務的張有福帶領基層,在時任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長維文醫生訪問這區時,在萬國地鐵站外放置了八個造型逗趣的紙板白象。地鐵站後來在隔年1月啟用。
「那是兩碼事,我在取得公共運輸業者的承諾後,曾向居民保證萬國地鐵站將通車。可是兩周後業者居然宣布不啟用該站,我和基層的誠信蕩然無存,我們必須據理力爭。」
回想起那段往事,張有福難以忘懷當年被警察叫去問話,警察還給了他和基層「無執照提供公共娛樂」罪名。
「我和警察說,若真有提供娛樂,就是娛樂了你們警察,讓你們從到處找我們放置的白象中得到樂趣。」張有福語畢開懷大笑,完全展現他敢作敢當的風格。
他強調,不管是從體制內部推動改變,或從外頭髮揮影響力,關鍵是順應民意改變而調整原來的辦事方法,千萬不能一成不變。
「以前,我們可以集結最好的腦袋關起門想方案,並在做出決定時,以不混淆民眾為出發點公布,不提供太多選項。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很多人會想知道選擇一個方案而不是另一個背後的考量。我們就得多加解釋。」
多番解釋自然需要更多時間和耐性,而且還會拖慢解決問題的進度,但張有福覺得這是前進的不二法門。
同理,一些參選人在九天競選期間立志走遍選區每座組屋,結果不僅沒達效果,還讓居民覺得他們行色匆匆,缺少誠意。
張有福也是打擊假信息國會特選委員會主席,他認為競選期間在使用《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令(POFMA)》時,手法可更輕一些(light-touch)。他舉例,訛傳的政府人口目標,以及法院對權貴網開一面的言論,兩者之間哪一個更符合假信息定義,更應該援引POFMA,其實並不難分辨。
在大選中,新加坡民主黨聲稱副總理王瑞傑曾說要把我國人口增至1000萬,引發一場激烈爭論。
「你們不要逼得我出書!」
POFMA辦事處為網上流傳的相關假信息,向多個社交媒體用戶發出更正指令。
工人黨新人辣玉莎則被指發表冒犯性面簿貼文,包括就城市豐收教會判決,稱法院無情地判少數族群坐牢,辣玉莎後來就此道歉。
即將告別政治的紛紛擾擾,張有福對年輕議員有一個忠告。
他步入政壇時,兩個兒子分別四歲和兩歲,32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有一個10歲孫女和未滿周歲的孫子。
當年他任職新航工程,可獲得免費機票,兒子嚷著要出國,他卻因忙碌沒能讓他們如願以償。等到他在工作崗位和政壇都穩定了,再問兒子有沒有興趣舉家旅行,兒子告訴他:「旅行當然要去,但不是跟你去。」
他因此勸告年輕代議士們,勿錯過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機會。
至於如何規劃引退後生活,張有福笑說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新常態」。這「新常態」是否也包括花更多時間,陪伴在每屆大選前都問他會否再參選的妻子?「她近幾次已不再問我,她說反正我的『最後一次』會是『再一次』。這回她乾脆威脅我說:你再不引退,我就去幫忙拉票,不是去幫你拉票,是幫你的對手拉票!」
許多人退休時都說會找時間幹些園藝活,張有福卻說自己沒有耐心看著草一天一天長高。他不掩飾幽默的本色說:「我倒是警告不同的部長:你們不要逼得我出書!」
九年議員生涯 洪鼎基學會聆聽居民心聲
過去九年多以來擔任代議士的經驗讓洪鼎基學習到,要在社區里推行新措施或鼓勵居民改變一些行為,不應該拔苗助長,或單靠政府快速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花時間聆聽和了解居民心聲,從而找出對策。
洪鼎基在2011年踏入政壇,今年已步入55歲。他這些年在社區、國會及工會努力,灰白的頭髮是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記。他選擇在本屆大選中引退,認為是時候讓新血嘗試在國會發聲,並為居民做出貢獻。

洪鼎基認為,是時候讓政壇新血在國會試煉及為居民做出貢獻,因此他選擇在本屆大選引退。(潘豐源攝)
他過去兩屆大選都當選為宏茂橋集選區議員,負責靜山—實里達區事務。談到為該區居民服務的經驗,他多次重複自己從中學到的是「不要拔苗助長」。
他說,要在社區里鼓勵居民培養一些好習慣和行為,不少人往往就會趕著落實一系列措施來達到目標,他們沒有意識到人們是需要時間培養和調整這些行為的。
洪鼎基認為,欲速則不達,只在乎儘快達到最終目標,反而會弄巧反拙;不斷催促政府部門快速處理好社區事務,則會讓每個人都依賴政府來解決問題。「比如社區出現亂丟垃圾現象,不能只要求政府部門在區里多設幾個垃圾桶,這樣雖然方便也能夠解決眼前問題,但這是拔苗助長,導致居民沒有了自發的心態。」
區里出現「鄰避」(not in my backyard)心態,也讓洪鼎基印象深刻。許多居民雖歡迎區內增設樂齡護理中心和託兒中心等設施,但都表示希望不要建在自己住家底層。他與居民溝通後,才了解到令他們不滿的根源其實是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增設的樂齡護理中心外七個冷氣壓縮機連成一排,而壓縮機的熱氣和噪音影響到二三樓的住家。
洪鼎基指出,要解決居民的問題可能須投入額外資金和資源。在上述例子中,就須把七個壓縮機分開,這個做法雖會導致成本增加,卻能長久消除居民的顧慮。
「不論是政府部門或企業,要在社區設立新的中心或提供新服務,都得投入時間聆聽居民意見,為居民遇到的實際問題找出對策。」
洪鼎基當上議員初期,曾執著於工作做得不夠好、不夠完美等,直到一名女居民以福建話開導他說,就連手指都有長短,他能做的是以長補短,因為勤能補拙,這句話讓他至今都銘記於心。
卸下政治工作 只煮「工友的菜」
洪鼎基目前是全國職工總會助理總幹事,並且擔任全國德士師傅協會和全國私人計程車司機協會顧問一職。他向來在國會為德士師傅和私召車司機積極發聲,坦言自己夾在兩者之間,十分為難。這些年來,他須應對的最大挑戰正是如何讓德士師傅接納私召車行業進入本地市場,與他們同分一杯羹。
不少德士師傅當初都視私召車司機為競爭對象,尤其是私召車司機無須遵守條例和考取職業執照等,令他們覺得不公平。
「當時這個問題很嚴峻,因為競爭影響到大家生計,這兩者對立的情況也會延伸到社會上。」
不過,他也認為,目前情況已大大改善,雖然入行門檻不平等問題還存在,但「已接近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引退後,洪鼎基把所有精力都專注在幫助工友。他指出,在疫情期間,職總所有人都鉚足全力,共同為國人保工作和解決可能出現裁員的情況等。「卸下國會議員職務只讓我不再忙政治這一塊,但為工友發聲的工作就要更加關注。之前我的專注力分散在照顧社區和居民等多方面,現在我可說是能夠專注煮一道菜,就只煮『工友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