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如果你買了公寓或者在工商大樓里買了店鋪或辦公室,那你就成了小區或大樓的附屬業主(subsidiary proprietor或SP)。
在業主管委會裡的這些年,我遇到的趣事一籮筐。在這裡分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供各位看官茶餘飯後消遣。
物美價又廉: 選物業的願望清單
物業服務的項目不算多,但很雜,主要包括會計和協助管委會處理居民、設施的問題,以及監管外包服務、組織會議等。
對物業的首要要求自然是熟悉BMSMA及與各項外包服務有關的法律執照行業實踐,給管委會提供專業意見。奇怪的是,有些在這行打拚多年的資深員工還對關鍵法律不求甚解。因為要跟三教九流打交道,物業員工的情商要高,特別跟管委會成員能建立信任。
規模大的物業有相對正規的程序和培訓,在處理矛盾時也可以調動員工。但公司本身變動時(如老闆或高層換人),對具體項目的衝擊仍然很大。而且間接費用也反映在其報價上,與小公司相比可能貴很多。

小公司的創始人如果夠專業又親自監督,還能跟管委會建立信任,則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不過在我個人的經歷中,這樣的安排都沒能堅持長久。大概是內部資源有限,一旦遇到突髮狀況,與管委會或外包服務公司的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
總之,要維持好小區或大樓的正常運作,管委會不能過於依賴物業而當甩手掌柜。
物業畫大餅: 省錢後能保質保量嗎?
小區需要定期維持的設施種類很多,其中有些項目需要專業的公司甚至有專業執照的員工才能進行。定期檢測維護、臨時維修、翻新改造的服務都由物業找幾家報價,管委會決定外包給哪家。大型項目、添加或改造設施,則需業主大會先批准單項預算。
為我們小區服務幾年後,物業建議將幾項定期服務(如清潔、園景、蟲害防治等)交給他們統一外包。這樣統一多家的服務合約讓物業有更大的議價權,而服務公司面對客戶群也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物業將統一外包的合約總價定得比現在的單項價格之和低,並每年減少一、兩個百分點。
管委會看到這樣省錢又省心(不必評估每項報價和公司資質)的建議,便欣然接受,並且作為節省開支的成績在當年業主大會上報告。 兩年後,有居民發現蟲害防治的次數減少了。仔細檢查統一合約內所有的項目後,發現還有其它的服務次數或質量打了折扣。管委會立即找新的服務公司按減少後的標準報價,發現單價之和低於現在的統一總價。在物業沒有給出滿意的解釋後,管委會終止了統一合約。
從此管委會又回到了過去評估每個項目的報價和公司資質的作法。 (圖文來自新加坡眼APP網友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