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七十八年前從中國下南洋,沒想從此兩地隔絕,再沒回頭

2021年10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當攝影和文字走入我的生活,它同時也擴大了我的交際網,加上沒有工作束縛,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和自由去做過去一直想做的事。尋根,就是其中一件大事。

我從哪裡來?我究竟是誰?我的先輩如何離鄉背井到新加坡落戶?從童年開始,這些問題就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尋根」,於我而言,近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兩個字。但 2015 年,我竟和它扯上關係,而且來得這麼充滿傳奇性和不可思議。

這段經年曆月、迂迴曲折的人生故事成了我退休後的一個重要印記,對於重鄉土又念舊的我來說,絕對有記錄的必要。且聽慢慢道來……

七十八年前的一次出走

1937 年,祖父帶著十四歲的父親,離開福建省金門縣金沙鎮三山里 16 號的屋子,直奔南洋石叻坡,從此開展一段未知的新曆程。

1937 年發生蘆溝橋事變,日軍侵華。眼見時局動亂、家鄉生活困苦,祖父做出如此決定完全可以理解。何況,祖屋後方 17 號及 18 號兩座閩南式大宅正是宗親先賢在新加坡致富後回鄉興建的,這樣的成功例子給了祖父無比的信心。祖父把屋子交託給 17 號的宗親代管,又把田地交給 18 號親人代管及代耕。一切辦妥,鎖上家門,就此離去。

沒想這一鎖,從此兩地隔絕,再沒回頭。

(李寧強祖居在金門西山前16號。七十八年後,屋宅外牆還完好不倒。攝於2015年)

祖父到了新加坡,在宗親創辦的九八行恆利號擔任「大家長」職位,一家三口,包括我那會爬樹的阿嬤,生活應該過得不錯。如果一切順利,也許回鄉光宗耀祖的願望很快就能實現。誰知命途多變,十年後,祖父在父親成親不久就逝世了,回鄉的盼望終於破滅。父親組織了家庭,一連生了七個兒女,被生活束縛得抬不起頭,更別說有回鄉的念頭了。

(編註:九八行從事貿易,因收取二厘利潤,因此稱為九八行;所謂「大家長」,相當於總經理)

1965 年,父親也在壯年病逝了,遺下自己老母親和一群幼兒寡母,沒人記得祖父曾經的願望。從此連這僅有的聯繫也斷了。隔洋迢迢,要如何尋根溯源?

只有等到 2015 年,一名憑著一股傻勁的孫子在機緣巧合下摸上那扇塵封七十八年的家門,所有的中斷和失聯才重新接上。

(李寧強2015年攝於西山前18號,此座閩式建築為二十一世祖李仕撻在新加坡經商致富後 回鄉所建,今列三級古蹟。)

成績冊、神主牌和祖母的歌謠

我第一次接觸「金門」這兩個字是在上小學時,成績冊上籍貫一欄寫著「福建省金門縣」六個字,讓我知道自己是福建人,也知道是來自金門,只是不知祖居所屬鄉里。 父親大概在家鄉讀過私塾,每次接過成績單就會慎重簽上「李金獅」三個字,所以父親的名字早已深植腦中。

(這是金門島上通往「福建省政府」大樓的道路。圖源:新加坡眼)

在客廳供奉福德正神的左邊設有李家歷代祖宗神位,用毛筆在紅紙上寫著「顯考諱冊咸李公之神位」,再用玻璃鏡框鑲起來掛在木板壁上。每逢節日忌辰,全家人隨著阿嬤(編註:祖母)和母親對著它燒香膜拜。有誰知道幾十年後,「李冊咸」這三個字像是電腦的輸入碼,最終要靠它開啟尋根的通道。

比上小學還要早,阿嬤是我的啟蒙老師,她教的不是數理文史,而是金門家鄉風貌,風沙海灘、冷天寒風,還有到處的花生和番薯。她還常常吟唱金門歌謠,讓金門鄉音不斷在我耳邊迴繞。

祖母吟唱這些歌謠時,常常怔怔望著前方,不久眼眶就紅了。我年紀太小,依稀感覺祖母心裡一定有其他的觸痛,猜想她一定是在想已經無法回去的家。這時的我,只能陪著傷心,完全沒想到有朝一日回鄉的任務會落在自己身上。

無意的闖入,失落的離開

又過了近三十年,1998 年 12 月,我和太太隨她弟媳到台灣娘家遊玩,台灣親友在盛情款待之餘,突然建議一起去游金門。他們並不知道我家鄉就在金門,我當時心頭一陣波動,就這樣在毫無準備,也不知道確實地址的情況下登陸金門。

12 月 15 日,一行八人跟隨三天兩夜旅行團,我第一次踏上金門,跨過門,走入祖母的夢中故土。別人都在遊覽,我卻到處尋找父親小時的生活空間。這樣的茫然,註定要失望。無意的闖入,失落的離開。針對這次金門初接觸,回國後,我寫下《跨過門,家在哪裡》一文,抒發當時的惆悵和失落,如今重看,仍然觸動:

「盼到這一天,飛機在樹間飛過,機輪重重擦過地面,終於跨過這扉無形的門。放眼,金的痕跡,在何處?我的記憶是祖母的夢,用一串串鄉音童謠串成,顏色昏黃。畢竟珍藏四十多年,像散落的電影片段,不知哪一段接哪一段。海邊吹來的風沙、凍入骨的空氣、一間半塌的磚屋、翻過的番薯田,都是跳格的傳說,沒有一段是真正的經歷。」

三天的遊覽,都在尋找祖母歌謠中散發的感覺,可惜卻沒找到可以對應的情景。不肯放棄,一有機會,就設法與當地人攀談,希望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跨》繼續寫下當年這種無邊際的摸索:

「一隻白鷺鷥刷刷飛過天際,帶起聲音飄搖,遠遠吟唱:白鷺鷥,擔畚箕,擔到海仔埂,博一倒,拾一錢……」

(作者祖母常在歌謠中吟唱的白鷺鷥。2015年攝於金門太湖。)

所有回憶片段剎那間撞在一起,眼裡模糊起來。沒人發現我心思重重。那一批台灣來的親友說著客語,都喝高粱去了,早忘了陪我尋找家門的承諾。

高粱酒入喉,像一塊滾燙的石頭,哽在喉嚨再咽不下去。大家舉杯,現場氣氛好熱。我離開歡樂,找了店外一名老者,問他哪裡可以找到李姓家鄉。話剛離嘴,就覺得這問話好笑。

老人眼裡深邃得可以看見過去,他抬起手指了一個方向,口中喃喃自語。他告訴我戰場就在古寧頭,1949年古寧頭戰役時死了好多人。

(古寧頭戰役圖。圖源:新加坡眼)

古寧頭姓李的最多,我看過資料,都這麼說。老人的指引正吻合我自己粗淺的分析,當時還真深信不疑,正因如此,再容不下其他的可能。

竹腳與水頭

記得祖母回憶金門故居時,常提到「水頭」,而不是祖父的李氏家鄉。這也難怪,水頭是她的出生地,思鄉情切,自然如此。如今想來,如果她當年也能多透露一點西山前的資料,或許一切將變得更為簡單。

我把這樣的缺憾寫在《跨》里:

「祖母說她的家鄉在水頭,說著說著就不停抹眼淚。爸爸端坐在大廳,用鄉音朗誦金庸的俠義江湖。直到四十二歲那年去世,他都沒對我說過家在何處。

我出世的地方叫竹腳,在南國小紅點新加坡。水頭、竹腳,對仗好工整,可絲毫扯不上關係。我從小講著、念著、唱著的鄉音在千里外飄揚,有一種衝動,想到原鄉去聽這熟悉的聲音。說穿了,不就是想去看看爸爸的家鄉。這就是尋根,但我憑著什麼,連個完整的地址也沒有。

一陣鋼鐵敲擊聲叫醒我。小小一間打鐵鋪擠滿人,連空氣也熱起來。對面打來的炮彈化身成了菜刀,躺在燈光下的玻璃櫃里任人瞻仰。刀身閃著光爍,仍然沒有金的痕跡。

我依然在尋根路上。」

不是古寧頭

1949 年後,金門已成為戰地前線,民生景物起了很大變化。1998 年看到的金門,怎麼和祖母的描述距離這樣大。《跨》這樣寫道:

「走進坑道,外邊的陽光都在身後,一股涼意從背脊襲來。越走越深,直達人工水道。真難相信,從堅硬的花崗岩可以開鑿出這一片天地,說是連船隻都可以進出。但就是感覺陌生,這些都不是祖母口中的家鄉,祖母的家鄉沒有這樣的心思,祖母的家鄉有的是土豆花生的芬香。她說的花生就種在我童年的心裡,她說用家鄉的花生可以做好吃的貢糖。雖然從未嘗過,卻早已熟悉這一種味道。

(坑道。圖源:新加坡眼)

推銷貢糖的聲音毫無顧忌空襲而來:十種口味,試吃免錢!大家擠在土產店裡熱鬧搶購,貢糖成了寶,穿著漂亮外衣,不是想像中樸實淳厚。推銷小姐遞來一塊,說是豬腳口味,如果不喜歡,還有其他口味。但怎麼吃都嘗不到我夢中的味道,那種融合著祖母濃濃鄉愁的口味。

旅行車終於來到古寧頭,繼續看坑道,參觀八二三炮戰史料館。我心裡跳動得厲害,難道是近鄉情怯。想要問問導遊那裡有家的痕跡,卻找不到恰當的詞句。

對著展館內的炮戰照片,舉起相機卻按不下快門。我不信,連試好多次都是如此。這相機已是老戰友,難道它也近鄉情怯。把鏡頭轉向走廊,景光沒變,一按就卡嚓一聲,心裡萌生一股涼意。

急急離開展覽館,心頭兀自不安,感覺古寧頭是塊是非地,全然沒有祖母歌聲中的祥和安寧之氣。自己告訴自己,我找錯了門。」

和西山前李家村擦身而過

金門行最後一天是參觀山後民俗文化村。車子來到西山前的地標石前,不知何故停了下來,沒有人下車,幾分鐘後車繼續前行。後來,當知道家鄉確實地點,再查了地圖,才發現糊裡糊塗錯失了機會。

命運常喜作弄人,這樣的擦身而過,讓落實尋根的願望又拖延了十七年。再節錄一段《跨》文的描寫:

「吃過芋頭夾扣肉的晚餐,時間已近晚間九點。想起祖母所說:早早洗腳上床睡覺,明天田裡還有艱苦的農活。但賓館外又冷又暗,大夥沒有睡意,還興致高昂,走一段夜間村路去 K 歌。台北瞬間在空氣里熱鬧起來,歌里儘是寶島的鄉愁。大家喊破喉嚨,似乎想叫醒一九四九年後的沉寂。我找到金門王,唱了《媽媽請你也要保重》,再一首《流浪到淡水》,依然是台北風情。我望出窗外,芭蕉樹在風中搖擺,遠處黑漆漆一片,朦朧中像是一片翻過的田,一畦一畦,多少次輪迴翻種,赤裸裸面對星空。

隔天,去山後民俗文化村參觀屋角像燕尾的閩南古厝,路過西山前村,看到那著名的地標,用『金門』二字設計而成的電話亭,突然有一種異樣感覺。導遊說,這裡是李姓村,我竟全無反應,就像平常坐在旅行車裡打盹,偶爾驚醒,車窗外掠過的只是平常風景,全然沒在心裡定格。

為什麼,不知道。車已駛離,窗外,風聲依舊。」

大概是已經決定,要好好回去做功課,再走一遍,不作無謂摸索。

回不去的家鄉

回到島國獅城,我不甘心,想想只有去請教南來的金門長輩,才是辦法。終於想起一個人,他是我堂兄,和我一樣是「寧」字輩,過去有見過面,但沒人告訴我兩人之間的關係,只能視他為同姓不同房的堂兄弟。

已是七十多歲高齡的他,一提起金門就喉嚨哽咽。說明來意後神情立刻變得激動,他拭著淚說,一直盼望有回去的一天,但大半輩子過去,人還在新加坡。現在已不再指望兒女帶他回去,看來,希望就快成了絕望了。

他看著我帶去的金門地圖,伸著顫抖的手,指著西山前村的所在地,慎重地對我說:這就是我們的家鄉,在西山前,千萬別找錯地方。

「西山前」,那塊擦身而過的地標石,霎時浮現腦中。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知道了鄉里,鎖定目標,剩下的就是尋找確實的祖居和接頭的親人。

可惜,很快的,就接到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當時心裡一陣觸動,久久無法釋懷。人生遺憾總是不斷,少小離家老大不能還,盼到一死也沒能盼到回家,真是情何以堪。

有人叫我堂叔

又過了十幾年,我什麼行動也沒有,但我知道其中原因,全是因為不願見到這些可能發生的情景:屋子毀了、消失了,千里跋涉後找不到親人、走入李家村沒人認得…… 1937 年至今的漫長歲月,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有這種顧慮一點也不意外。

1/3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3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379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632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5301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