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讀寫:
1. 「O」水準考試,降低華文第二語文寫的比重而提高閱讀理解的比重,是可行的。高級華文卻必須維持原來的程度,讀和寫的比重照舊。
2. 在華文教學裡,即使是華文第二語文,對於漢字的認讀和書寫,不應該減輕它的重要性。理由如下:
A. 在書寫時,無可否認的,電腦能提供一定的幫助。但小學階段,是學習認讀與書寫漢字的最好階段,我們不應該太早剝奪學生在關鍵時期學習書寫漢字的機會。
B. 只有能書寫基本的漢字,認識字的結構,才有可能在電腦螢幕上選出正確的漢字。我們的高級官員,在給來自中國的市長和副市長班做簡報時, 將「聯絡網」的「絡」選了「落」,「商務支援署」的「署」選了「暑」,「資金實力」的「實」 選了「勢」等等,就說明了如果一個人沒有認讀漢字的基本能力,電腦也幫不了他。
3. 增加用華語教學的科目。
A. 如果我們認真要培養華文精英,就必須考慮多提供一些用華文為教學媒介語的科目。只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學校里用華文,他們才有可能掌握好華文。
B. 我建議考慮開設這些科目:中英對譯、華文文學選讀、現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導論等,作為「O」水準考試的科目,並且儘可能延長到初級學院。

4. 對雙語精英給與適當的獎勵:
A. 在聘用或擢升公務員時,精通雙語的,應該給與適當的獎勵。只有這樣,人們才會將母語看作和他們有密切關係的語言。
B. 為雙語精英提供獎學金。這個獎學金的層次應該和總統獎學金相當。
C. 我們應該讓新加坡人民了解,雙語精英的職業前景以及對他們的要求,如此他們才能認真對待語言的學習。
5. 華文教師的培訓:華文教師的語文程度正在下降,我們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處理這個難題。不可以等到不可收拾的時候,才考慮這個問題。我建議採取下列的措施:
A. 小學的華文教師大部分只修讀「O」水準的高級華文。他們在教育學院受訓時,大部分的科目都以英語為教學媒介語。我建議對這些受訓的華文教師,教育學院應該將一些科目的教學媒介語改為華文,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華文接觸。
B. 我國兩所大學的中文系應增加以華文為媒介語的科目,讓主修華文的學生選修,以保證華文主修的學生具有適當的語言和文化基礎。
2004年2月由教育部前提學司黃慶新領導的12人「華文課程與教學法檢討委員會」,探討如何改進華文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方式。我也是委員之一。資政在這次的檢討過程中, 全程參與。我給資政寫了下面的意見: 「我非常高興您能親自處理華文教學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新加坡人了解華文問題的重要性,才能讓不同背景的人認真地考慮華文問題,以取得共識,方便華文問題的處理。 我完全贊成您對華文在新加坡的地位的分析,以及對華文程度的要求等等看法。保留華文是新加坡人的共同責任,這一點必須加以強調。所以,我認為除了華文媒體之外,您也應該見一見英文媒體。
實際而且積極的鼓勵,靈活的制度,政府高層次的支持,相信我們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李先生時時刻刻都關心新加坡的華文和華文教學,在作出決策之前,他都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包括《聯合早報》和相關的團體以及專業人士。這就是他把自己的近著命名為《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的原因。
1 林明華〈李光耀和陳六使〉見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副刊〈雲淡風輕〉,2011-11-30。
2 Lee Kuan Yew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Strait Times Press, 2013. P. 73.
3 Lee Kuan Yew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Strait Times Press, 2013. P. 792.
4 見新加坡華文研究會編《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
5 李光耀〈李光耀資政致周清海教授賀詞〉,見周清海《人生記憶》頁221–225。
6 同注2。
7 1989年12月26日,新加坡華文研究會主辦「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開幕辭。
8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英文版)頁172。
9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中文版)頁143。
10 同上。
11 Lee Kuan Yew One Man’s View of the world, Strait Times Press, 2013. pp. 296–298.
12 劉蕙霞〈香港的雙語教育值得我們參考〉,見《劉蕙霞文集》(新加坡文藝協會出版,2013)頁19。
13 吳元華著《務實的決策—— 新加坡政府華語文政策研究》(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
14 蔡志禮主編《學語致用 —— 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05)頁57。
15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頁65,
16 見周清海《人生記憶·序言》。
17 見周清海《人生記憶》頁224。
18 周清海《人生記憶》頁102–102。
周清海: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理事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顧問。長期從事中國語言和語文教學研究。
(作者:周清海)
本文收錄於《學者談李光耀》一書中,作者周清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