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小哥說
」我認為很重要
因為中國正在崛起
所以作為新加坡華人我們
應該學好中文「

這位阿姨也表示
」學好中文非常重要
可惜的是好多人
已經忘記怎麼寫了"

*以上截圖來源:Tropic Monsters TV
而這位小哥也表示
」是的,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經濟方面
中國已經趕上來了
最好要懂得如何說跟如何寫中文「
跟大馬華人有些不一樣的
新加坡人學習華語的理由
為了跟中國做生意
還真的很現實……
而大馬華人的回答中
卻帶著幾分情懷
他們意識到自己是華人
理所應當講華文

這種境界上的差異
還是要歸咎於教育體系的不同
新加坡:人口580萬
華人占70%
很多人熟悉新加坡的情況
新加坡總體採用
英式教育體系
中文教育是將中文當做一門學科
所有其他科目都是用英語授課的
馬來西亞:人口3000萬
華人占24%
而馬來西亞是中國以外
唯一擁有完全中文教育系統的國家
在他們的中文學校中(華校)
所有的科目都是用中文教學的
//
荒漠中的華教
//
馬來西亞華文學校
近二百年的歷史中
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而是經過許多風雨和波折
經歷無數的打擊

從綜藝節目《奇葩說》火起來的
馬來西亞著名辯手胡漸彪
在另一個節目《我是演說家》中曾說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
是」荒漠中的華教「



胡漸彪的祖籍是廣東開平
儘管在南洋落地生根80年
家族非常注重傳統文化
要求他必須會說家鄉話
他說華人只占
馬來西亞人口的少數
如果真的是為了溝通
不會華語也沒問題
但華人還是一代又一代的
傳承華文教育
為了」文化身份認同「

但是在馬來西亞
想要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
需要突破層層阻力







在華人占少數的國家
堅持保留自己的母語
曾被視為種族主義者
以及不願意融入這個國家
憑著廣大華裔對華文教育
和文化的熱愛,維護和堅持
才能保住華教及華人文化
在馬來西亞的存在和發展





」你可能不知道,曾經在馬來西亞這片國土上,只為了要學習華語要建華校,在那個貧困的年代每一所華校,都要靠整個華社每一個人動員出錢出力,把它拼湊起來的。 「
1920─1940年 英殖民地政府實施學校註冊法令,其目的在以管制及限制華校之發展,至少有315間華校被取消註冊。
1941─1945年 日軍占領馬來亞,濫殺華族同胞,學校被破壞及被令停課,華教經歷了最黑暗時期。
1946─1956年 戰後華人社會積極復辦華校,面對空前高漲的反殖民及要求獨立運動,英殖民政府對具有強烈愛國及反殖民意識的華教採取敵視的態度。

1961年教育法令實施下,馬來半島原有70所華文中學,最後54間改制中學只保留每周3─5節的華文課,其他科目全改為英語及數年後改為馬來文媒介。
另16間寧可放棄津貼,成為華文獨立中學,後來獨中陷入經濟和招生的困境。
70年代發起獨中復興運動,籌募百萬元發展基金,華裔同胞熱烈響應,分別以捐獻、義賣、義剪、義唱、義走等多樣方式大力支持。
90年代華文獨中的發展有更明確的方向和落實具體方針和計劃,包括華文獨中的使命和辦學方針,以及有關課程、考試、師資、經濟和學生來源及出路等問題。

直到今天,馬來西亞仍有61間華文獨立中學。
(部分文字:《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
整個華文教育系統
在馬來西亞被簡稱為」華教「
這兩個字承載了好幾代人的努力







「你可能沒有辦法體會,這麼輕飄飄的兩個字,它在我們心中有多強烈的自豪感,它給我們有多滄桑的回憶,有多神聖的光芒,你可能沒有辦法體會,我的這種自豪感和滄桑感。」





*以上截圖來源:北京衛視
」你可能沒有辦法了解我的感動,因為說華語這件事情,在這片中國大地上一切來的是那麼想當然。可是在馬來西亞,我們就好像在沙漠中的一小片綠洲,我們能夠做的,就只能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用我們的心血去澆灌,去扶持那麼一朵小小的,竟然到今天還存活著的,叫做華教的奇葩!「
以上,就是今天我們身邊
馬來西亞華人還可以說
一口流利華語
背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