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過快上漲的問題不僅是中國才會有的問題,世界上其他主要經濟體都曾有過房價暴漲的經歷,因為貨幣的增發所引發的資產升值是必然的,所以做為人們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房屋,不同於純消費的衣食行,房屋不僅具有居住的功能,還具有收益能力以及金融屬性(抵押貸款變現),所以房產就成了擁有強大吸力的貨幣增加的蓄水池,每一次貨幣的增量也都轉化成了房產增值的放大器。
所以有很多已開發國家都是通過徵收持有性的房產稅來穩定房價,而這些成熟的模式中,屬新加坡的模式最具有借鑑價值:普通家庭稅負比較低,富足家庭的稅負比較高,通過靈活的差異化稅收方式來降低貧富分化。不同於美國一刀切的房產稅模式,形成貧富分區;也不像香港那樣0.15%的超低稅率起不到抑制作用。

新加坡的房產稅是新加坡針對全部的房產持有者徵收的財產所有稅,不分國籍,只要在新加坡持有房產,其房產稅都是按照統一標準計算。
房產稅的稅額依據的標準是房產的年值(annual value)。年值是根據房產所在地區的相似房屋類型平均租金水平做出的一個房產收入的估計。其具體的估算方法為房產出租的年租金減去租用家具家具,維修費,物業費等之後的年度凈收益。
例如該區域出租的房屋平均月租金為3000新幣,年度維護的支出費用為6000新幣,那麼房產的年值則為3000*12-6000=30000新幣。年值是根據區域內同類房產的平均租金價格決定的,和實際房產的租金會存在偏差,房產並沒有出租甚至空置也同樣適用。
房產稅的稅率根據房產所有者的用途而不同:自住用途的房產可以享有較低的稅率,而對於那些出租的房產,房產稅率則遠高於自住房產。
簡單來說房產稅的計算為房產年值*稅率,具體的計算採用分段稅率法,價值越高的房產稅率則越高,具體計算如下:


新加坡就是這樣通過房產稅才調節房價,讓剛需的人群減輕負擔,對投資房產的人群苛以重稅,所以即便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之稱,即便富豪們不差錢,也不太有人去炒新加坡的房產,所以新加坡人會把賺錢的心思花在其他方面去。
所以我們國家如果也想從根源上穩定房價,讓中產階層釋放出更多的精力和資金去投入實體經濟,帶動國人的就業與消費,實現國家經濟的穩健發展,那新加坡的模式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果房價和大家的收入能力相匹配了,人們才有資金和精力去創業、去消費,不然資金全押在房子上了,資產房產化了,買房還是這麼能賺錢,那麼就始終會有大批的高收入人群沉溺於技術炒房的路徑上不法自拔,人們依然會堅信最簡直最穩定的賺錢方式還是買房。最後實體經濟的活力又要靠貨幣增發來刺激,房價又再上漲…
雖然我國的房產稅在重慶和上海試點多年,但是這兩個城市的房價依然暴漲,說到底重慶(以2020為例,單價在19587元/平方3倍以內的0.5%,3-4倍的1%,4倍以上的1.2%)和上海(0.4%或0.6%,首套房免徵,兩套及以上人均60平方免徵計減後再打7折徵收)的房產稅徵收額也就是相當於一些豪宅一年的物業管理費罷了,所以對於大多數投資房產的家庭來說,沒有任何壓力,房價隨便漲個10%,十幾年的房產稅款都有了,所以根本起不到調控房價的目的。

答案已經有了,但總是拿著答案做錯題,可見房產稅落實背後的阻力之大…

這麼多年以來關於房產稅的推進上只打雷不下雨,造成人們對公信力的誤解和質疑,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稅制,期待著早日落實到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