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工資漲幅
本地2023年預計會迎來冠病疫情暴發後最大的工資增長幅度,薪金平均增幅將達到3.75%,比2022年的3.56%和2019年的3.60%來得高。
國際諮詢公司11月15日發表的調查結果也顯示,18個參與調查的行業都會有更高的加薪。

其中以物流(4.40%)、銀行與金融(4.27%)和高科技(4.06%)領域的加薪幅度最高;房地產業的漲幅則最低,為3.25%。
加薪幅度改善最顯著的是航空業,預計會從3.09%增加至2023年的3.52%。這是因為全球旅遊的復甦速度加快。
該諮詢公司每年都會針對各行各業的薪酬與員工福利展開調查,預測接下來一年的聘用與薪資。今年參加調查的有超過1000家本地公司。
邊境管制措施放寬也無法緩解僱主請人難的問題,意味著工資上漲難以避免,但工資增長必須與生產力保持一致,否則若加薪幅度太快,會讓新加坡失去全球競爭力,人們也會面對工資和物價螺旋式上升的風險。
工資會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強調,加薪幅度太快對僱主和員工都會造成傷害,而且如果企業難以為繼,首當其衝的將是最弱勢的員工。
不過,在低薪員工生產力提升空間有限的行業當中,僱主要充分地獎勵這些員工,員工要樂於接受培訓和新的工作方式,消費者和納稅人也要準備好承擔一部分成本。

工資會設立於1972年。當時本地經濟迅猛增長遇上勞動力嚴重短缺,結果工資迅速增長給僱主造成壓力。
政府擔心工資失控飆漲會抵消吸引投資者的努力,因此在勞資政三方的支持下成立工資會,工資會也成為三方的首個合作平台。
工資會每年發布的加薪指導原則確保本地的工資增長幅度有序且符合市場情況。不過,目前面對的通貨膨脹已經達到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本地經濟雖然保持增長,但主要外國市場如美國、歐盟和中國的經濟增長都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放緩現象。而且隨著經濟動盪加劇,預測經濟前景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必須準備好面對未來更多的動盪。
工資增長的幅度短期內未必能夠跟得上生活費的腳步,政府正竭盡所能應對這些差距,並幫助緩衝物價上漲的影響。這包括為中低收入家庭、員工和企業提供了全面的紓困措施;政府也會密切關注情況,在有需要時提供更多援助、繼續幫助企業和員工轉型,以及繼續幫助低收入員工自我提升,減少收入不平等的現象。
低收入加薪
全國工資理事會建議僱主為總月入少於2200元的雇員加薪5.5%至7.5%,業績良好的公司則應給予全職低薪雇員加薪至少80元至100元,收入相對較低雇員的加薪百分比也應該更高。
這是工資會開始為低薪員工制定加薪額以來,首次達到三位數。

2200元是本地全職勞動力月入的第20個百分位,也就是收入最低五分之一群體的薪金水平。去年這個群體的月入是2000元,建議加薪幅度為4.5%至7.5%或70元至90元。

工資會也建議,隨著今年經濟取得增長和生產力的提高,所有雇員都應該公平地獲得加薪或花紅;在冠病疫情暴發期間接受減薪、凍結加薪和其他降低成本措施的雇員,所付出的努力也應該得到僱主的認可。
不過,經濟前景不明朗更突顯彈性與靈活薪資結構的必要,工資會呼籲更多僱主積極落實靈活工資制,以及根據業績表現來為雇員加薪和派發花紅。
政府已接受工資會最新一輪的建議,新工資指導原則適用期為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
總月入少於2200元的雇員若能加薪5.5%至7.5%固然是好事,但面對通脹加劇且生活費持續上漲,受訪的低薪員工擔心加薪仍不足以應付開銷。

若車資和消費稅持續增加,這5.5%至7.5%或80到100元的薪金增加應該難以達到顯著的幫助。
現在通貨膨脹造成很大的生活壓力,所以任何薪金上調都是好的,因為這證明有人在關注這些低收入群體的情況。
通貨膨脹
另一方面,大多數受訪企業了解通脹加劇已逐漸對員工的生活造成巨大壓力,因此也贊同給員工加薪,但卻擔心自己的公司承受不了5.5%到7.5%的薪金上調。
低薪員工的薪金早應增加,但作為僱主的其中一個挑戰,是員工薪金上調後,部分增加的人力成本會自然轉嫁給消費者承擔,促使消費者離去,尋找其他業者替代。
很難說業者可應付工資增加5.5%到7.5%,因為為了維持營收,公司還需承擔一些增加的成本以留住消費者。
但以目前的租金、薪金和物價上漲等情況來看,5.5%到7.5%的薪水增加對公司而言難以為繼。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則認為,包括業績不佳的企業可決定是否要採納工資會的建議,但它們也得切記不提高員工薪金,會使得員工因高度通貨膨脹而損失實際薪金。

「若員工發現他們的僱主沒有跟隨工資會的指導原則,他們可能也會考慮另謀高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