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4 年全球經濟的陰霾籠罩下,多數企業因地緣衝突和通脹壓力陷入轉型泥沼,紛紛按下 「暫停鍵」。然而,新加坡卻宛如一股 「清流」,逆勢加速,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
新加坡企業研發投入逆勢增長 12%,在人工智慧、綠色科技前沿領域,融資額突破50億新元;45 歲以上員工再就業率強勢攀升至 72%,曾經被視為職場邊緣的銀髮族華麗轉身,成為企業轉型生力軍。
中小企業的 AI 滲透率更是一年翻倍,從 2023 年的 18% 飆升至 2024 年的 37%,數字化轉型風馳電掣。這一系列 「反常識」 數據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秘訣?
01 資金輸血:政府當「天使投資人」 企業敢賭未來

新加坡深知,企業在動盪時局下對轉型心存畏懼,資金短缺往往是首當其衝的 「攔路虎」。於是,政府挺身而出,化身 「天使投資人」。
新加坡副財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英拉妮・拉賈指出,政府不僅要精準識別人工智慧等關鍵趨勢,更要確保 「企業有充足資金渠道,以推動創新與轉型」。資金如同企業前進的燃料,沒有它,再宏偉的轉型藍圖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政策上,政府祭出一套 「組合拳」。研發稅收槓桿極具誘惑,企業每投入 1 新元用於研發,竟可獲得 400% 的稅收抵扣,每年上限高達 500 萬新元。一家 AI 醫療公司藉此東風,大幅提升肺部 CT 診斷效率 30%,成本銳減 45%,創新活力被瞬間激發。
轉型補貼包同樣給力,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能報銷 70% 費用,2024 年超 2000 家企業藉此搭上雲端 ERP 系統的快車,開啟數字化新征程。還有風險共擔計劃兜底,政府為科技貸款擔保 80% 風險,使得銀行放貸信心大增。
DBS 數據顯示,2024 年此類貸款激增 35%,其中 60% 精準流向生物醫藥和量子計算等潛力領域。正如部長英蘭妮所言:「企業不敢轉型?政府先押注!」 這般魄力,為企業注入了敢拼未來的強心針。
02 構建韌性勞動力 政府多策並施

在新加坡,人才戰略早已突破「高薪挖人」的初級戰場,轉而構建全齡段、全場景的「人力作業系統」。
企業若想轉型、創新並抓住機遇,合適的人才不可或缺。星展銀行集團執行董事兼機構銀行業務主管韓奎娟強調,人力是公司的 「首要關注點」。英拉妮也點明:「若員工能力不足、無法構建新能力,企業根本無法實現轉型、應對未來挑戰。」
1. AI閃電戰:銀行竟成「科技軍校」
DBS銀行疫情期間秘密訓練3000名員工掌握AI編程,近期又培訓 13000 名員工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探索重塑工作流程。
推出Spark GenAI計劃,DBA銀行聯合政府向中小企開放AI工具庫,助力中小企業駕馭人工智慧技術。這種對員工技能前瞻性培養,讓星展銀行在金融科技浪潮中占得先機,業務不斷升級拓展。

2. 40歲+再武裝:給中年人發「第二人生入場券」
SkillsFuture Level-Up計劃:40歲以上員工參加培訓,每月可領3000新元津貼,2024年超5萬人藉此轉型數據分析師、碳審計師;
銀髮生產力計劃:退休年齡延至64歲,企業僱傭60歲以上員工可獲最高20%工資補貼,85萬老齡人口重回職場。
3. 主婦變碼農:破解「她力量」封印
為育兒中斷職業生涯的女性提供1萬新元CPF帳戶補貼,強制企業開放彈性辦公,2024年女性科技從業者增長23%。
神預言:「未來最稀缺的不是AI工程師,而是會用AI的咖啡店安娣。」
03 制度密碼:把國家戰略寫成「可執行代碼」
新加坡深知,要讓政策落地有聲,精準把握企業需求是關鍵第一步。每年,政府都會聯合商會以及銀行,開啟一場深入千家企業的大調研,如同給經濟肌體做 「全面體檢」。
在 2024 年的調研中,敏銳捕捉到企業普遍存在的 「人力成本焦慮」 問題。這一痛點一經發現,政府立即行動,2025 預算案果斷加碼培訓補貼。這可不是簡單的資金撥付,而是對症下藥,旨在幫助企業重塑人力優勢,提升競爭力。

強大的執行力是新加坡制度的又一硬核亮點,背後是政 - 銀 - 企緊密協作的 「鐵三角」 關係。
以 DBS 為例,它既是金融領域的放貸主力,又跨界承擔起培訓重任,為企業輸送金融支持與人才賦能的雙重 「彈藥」。經濟發展局(EDB)更是身兼重任,一手制定政策藍圖,一手化身落地督導員,確保政策從紙面精準落地到每一寸土地。
為實時掌控政策效果,新加坡還設立了數據追蹤儀錶盤。企業被要求每季度提交轉型進度,政府依據詳實數據,動態調整補貼力度。表現優異的企業獲得更多扶持,進度滯後的企業得到針對性幫扶,整個國家的經濟轉型在這張一弛間穩步邁進。
當別國還在爭論「政府該不該救企業」時,新加坡已用制度設計證明:真正的韌性,是讓每個普通人都有底氣成為變革者。所以英蘭妮斷言:「2025年,勝利屬於那些讓AI走出實驗室、走進菜市場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