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多日紛擾,政府前天(22日)終於宣布,公共運輸系統將繼續沿用現有的成人易通卡(EZ-Link),原本預定要在今年6月1日全面過渡到新易通(SimplyGo)系統的計劃將暫時擱置。
講好聽點,這叫從善如流;說難聽點,就是朝令夕改,政策「翻煎餅」了。
政策大U轉,可以理解為俯順民意,政府不僅聽到人民的心聲,還接納了意見作出相應修改,這點值得嘉許。
但當初推出新措施,是否不夠深思熟慮,沒有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推行過程中,後端系統不給力幫倒忙,最終導致計劃不得不從「Go」變「Gostan」(開倒車),這些都是必須深刻檢討的。
隨著當局宣布繼續沿用舊系統,即意味著本地公交系統暫時會是新舊系統並行的狀態。
雙管齊下當然是有代價的。
剛在上1月18日接棒轉正的新科交通部長徐芳達今天下午在臉書透露,政府將投入額外的4000萬新元更替硬體和維修系統。他也代表交通部和陸路交通管理局向新加坡人道歉了。

徐芳達臉書貼文截圖。
4000萬新元,數目不小,但為科技弱勢群體排除原本可能面臨的不便,不啻是花在刀口上。但疑問也跟著出現:既然可以花4000萬元解決問題,為何當初不這麼做,偏要讓大家無事忙亂一通?
在數碼化一事上常有爭議言論的前官委議員鄭恩里,今天在徐芳達臉書和各大新聞粉專留下了以下言論:
「大家必須好好了解。為了撫慰那些還想用舊系統的人,維持新舊系統的成本是4000萬新元。如果我們按計劃廢除舊系統,就能省下4000萬新元了。我覺得這筆錢應該讓那些想要舊系統的人來出。」

紅螞蟻認為,新加坡在數碼化過程中,最該唾棄的,正是這種將所有科技適應力較弱者統統歸為非我族類,要他們自己為跟不上「數碼化列車」負責的傲慢態度。
當局未準備妥當所以得背鍋?
陸交局1月9日提醒公眾儘早去更換車資卡,因為今年6月1日起,本地公共運輸系統將全面過渡到新易通(SimplyGo)系統,這至少引發了兩大爭議:
相關後端系統沒有準備好應付大批流量,導致一些乘客嘗試轉換現有易通卡碰到了延誤;
乘客使用新易通卡上下車時,無法在閱卡器直接查看車資或卡內儲值。
第一點毋庸置疑,當局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便作出宣布,這個鍋肯定是要背的。
但相信此次讓當局收回成命,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不少民眾很介意的第二點。

不少民眾非常在意無法在閱卡器上直接查看新易通車資和餘額。(聯合早報)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沒錯,新易通(SimplyGo)好處不少。
它允許人們直接使用免觸式銀行卡,或添加到電子錢包的信用卡或借記卡支付車資。
這樣一來,乘客無須擔心車資卡餘額不足,只要信用卡沒刷爆,戶口裡的存款還夠,就可自由暢行。喜歡「輕裝上陣」的人,出門還能少帶一張卡,甚至只須一架手機便能走天涯。
乘客也可通過手機應用程式遠端為新易通卡充值,對於每天出門時間總是掐得剛剛好,未必有時間在地鐵站充值的乘客,也是一大便利。
但對不少新加坡人而言,這些好處,恐怕還是抵不過新易通卡最大的死穴:
不能在每次支付車資時,實時顯卡片的餘額和扣款。
這是目前還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
簡單來說,新易通卡的車資和餘額數據並非如舊系統那般儲存在卡中,因此若要讓車資和餘額顯示在地鐵閘門和巴士的閱卡器上,就必須花費幾秒鐘時間從後端系統索取信息,但那勢必會拖慢乘客流動,實務上不可行。
理論上,人們可以透過新易通(SimplyGo)應用程式查看車資和餘額。
但並非所有人都具備足夠的科技識讀能力,尤其對部分年長者而言,一些複雜的科技應用,更是像無字天書般讓人「抓無球」。
對這群無法適應新系統,因而無法善用新易通卡好處的民眾而言,新易通卡反倒帶來更多不便。
他們擔心,上下車無法看到車資扣款,萬一被多收了車資怎麼辦?
他們擔心,上下車無法看到卡內餘額,要是下次餘額不足該怎麼辦?
一些低收入族可能也會擔心,無法當下看到扣款和餘額,他們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公交開銷?

對於不善使用手機的乘客而言,無法直接從閱卡器查看新易通的車資和餘額,形同「開倒車」。(聯合早報)科技的初衷是使人便利
數碼化可以加快效率、減少成本,但也別忘了它另一個更重要的初衷——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
對上述群體而言,數碼化有沒有讓他們的生活更便利?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數碼化應該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進行。
推動任何數碼化之前,除了帳面上的益處,也必須深入了解,在科技上較弱勢的群體,能否跟上數碼化的步伐,會不會在數碼化的浪潮中,遭時代遺棄?
新加坡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根據2023年人口白皮書,65歲以上的年長者已逼近人口兩成,而他們通常也是對新科技適應力較弱的群體,數碼化不該以犧牲這群人的尊嚴與生活便利為代價。

年長者對新科技的適應能力較弱。(聯合早報)
無可否認,數碼化趨勢長遠來說終究不可抵擋,也有其必要性。
但在過程中,當局可以嘗試做得更周全縝密:和民眾進行更多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過渡時間長一些,不讓人感到那麼倉促,避免給人一種趕鴨子上架的印象。
尤其是公共運輸這類影響大眾生活甚巨的基本服務,任何數碼化工作更應多些關懷體諒、少點急躁冒進。
小時候,爸爸媽媽在我們蹣跚學步時,總是耐心陪伴我們。
有一天,他們老了,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我們就該緊緊牽住他們手,陪著他們一起慢慢前行。
在推動數碼化的征途上,這樣的包容與感恩之心,才是我們應該時刻謹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