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音樂的力量,照亮你心房,感謝這力量,一起來開創,把世界變更美好,更燦爛……」
這首《音樂的力量》是愛琴海民歌餐廳老闆梁定花送給愛琴海的歌手、樂手、工作人員、曾到訪和曾幫助愛琴海的朋友的告別禮,借著歌曲表達謝意。
下個星期天(16日),梁定花將帶領愛琴海歌手演唱這首歌曲,隨著歌聲落幕,愛琴海也將結業。

愛琴海將在下個星期天結業。
愛琴海是本地僅存的民歌餐廳,即將在經營24年後拉下帷幕,也為本地民歌餐廳文化畫上句點。
昏暗的民歌餐廳,響起吉他和鍵盤聲,幾名年輕歌手在小小的舞台上,唱著你我熟悉的中文歌曲。坐在台下的觀眾一邊喝著飲料,一邊靜靜聽歌;青春的回憶,被跳躍的音符敲醒。這是民歌餐廳獨有的景象。
上民歌餐廳聽歌,是上世紀90年代盛行的活動,但隨著娛樂形式和消費形態改變,民歌餐廳日漸凋零。
民歌餐廳培養了獨有的聽歌文化,也栽培了不少本地音樂人。在這道獨特的風景消失之前,讓「木船」「彈唱人」「愛琴海」這三家民歌餐廳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故事,走一趟民歌餐廳的興衰。愛琴海歌手和老顧客也訴說他們的不舍。
有好音樂與歌手再啟航
木船
本地第一家民歌餐廳
首個把泡泡茶引進本地的業者
去年因冠病疫情結束營業
「木船」是本地第一家民歌餐廳,1993年開張,這20多年來多次搬遷,最後落戶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園,但去年因冠病疫情結束營業。

木船是本地第一家民歌餐廳,1993年在阿波羅中心開始營業。(木船提供)
當年經營木船,老闆董勁廷(52歲)回憶:「是一個十分鐘,改變了我的命運。」她年輕時在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工作,有一次到台灣出差經過一家餐廳,聽到有人在唱歌,好奇進去看。
「我推開門,看到一個男生在彈吉他唱歌,那一幕讓我很激動,因為在印尼很難聽到華語歌。上洗手間回來,唱歌的男生不見了,侍應生說要一小時後再演唱,但我有事無法留下。我在餐廳只逗留十分鐘,但當時就想:為什麼新加坡沒有這樣的地方?喜歡音樂的人可以聽歌、唱歌,而且不抽菸不喝酒。」

經營木船民歌餐廳20多年,董勁廷相信只要有好的音樂和歌手,民歌餐廳可以再辦。(木船提供)
那時候董勁廷工作遇到瓶頸,於是決定回新,並開啟她的民歌餐廳計劃。她笑說沒有人明白她要做什麼,以為她要開卡拉OK。「但我很自信,也清楚自己要什麼。很多人跟我說不賣酒,三個月就倒閉,但我堅持賣泡泡茶,我是第一個把泡泡茶引進本地的,還用歌名取名,『吻別』泡泡茶賣得最好。」
木船在阿波羅中心(Apollo Centre)開始營業,董勁廷說:「很多人來到木船時跟我說,『我找這樣一個地方找了很久』。」當時每天爆滿,許多海外歌手來新宣傳也到木船演唱,有黃舒駿、周華健、張雨生、張惠妹、蔡依林等。

木船民歌餐廳去年因冠病疫情而結束營業。(木船提供)
木船的成功讓民歌餐廳像雨後春筍般冒現,有愛琴海、一泡而紅、50年代、木吉他、老地方、Unplugged等。
董勁廷一直給歌手灌輸一個觀念:「木船不是發明星夢的地方,它是讓單純喜歡唱歌的人業餘唱唱歌,認識朋友的地方;把書讀好,把家顧好,才能追求這個興趣。」
談起木船的歌手和樂手,她一臉驕傲。「我們的樂手曾為周華健和劉德華伴奏,他們很多後來開了音樂學校。蔡淳佳、永邦、黃碧燕(現改名為黃晶岩),出道前是我們的歌手。」她欣慰地說:」看到樂手和歌手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就是我的動力;我的人生精彩,是因為這些人。」

許多歌手曾在木船辦活動。(木船提供)
越來越少人到民歌餐廳聽歌,董勁廷分析幾個因素:「觀眾要求越來越高,要看有經驗的表演者。我們的歌手有舊有新,有些新人唱得不夠好,我願意花時間培訓,也給他們表演機會吸取經驗,但觀眾不願意看。現在也有更多聽歌管道,而且大多免費。」她也提到餐廳吸引歌手的問題:「現在喜歡唱歌的,把歌放到YouTube或抖音,可能衝到幾億的點閱,這是民歌餐廳做不到的。」
木船雖然結束了營業,但董勁廷不氣餒:「有沒有店不重要,人,才是關鍵。疫情期間,我們做了線上和校園演出,這方面會繼續。疫情之後或許會再開店,我相信只要有好的音樂和歌手,還是可以的。」
希望每年做一次大型演出
愛琴海
本地最後一家民歌餐廳
5月16日結束營業
將繼續做線上、戶外和校園演出
梁定花(54歲)和一群好友2000年接手當時位於濱海廣場的「愛琴海」,梁定花說:「那時候愛琴海做了三年,我聽說要關了,就召集一群同樣熱愛音樂的朋友接手,那個環境是我們要的。」
因為商場裝修,愛琴海從三樓搬到二樓,多年後商場又翻新,愛琴海被迫搬遷。梁定花說:「其實那時候打算結業,但歌手都不舍,後來我找到加冷道的Aperia Mall,2014年搬過來,直到現在。但這個商場也做了兩次大裝修,影響人流。每一次搬遷花不少裝修費,也流失客人,我沒有多餘資金做宣傳,搬遷後很多客人以為我們關了。」
24年來不賣酒,這是梁定花的堅持。「我要的是一個純凈的聽歌地方,大家來這裡是欣賞演出,這是對歌手和樂手的尊重。」
這裡的基本消費是一杯飲料十多元,梁定花這麼多年也沒漲價。她認為一般大眾覺得非酒類飲料十多元不便宜,卻沒有把「聽歌」這個「娛樂消費」計算在內,她也難漲價。
以新謠為背景的本地電視劇《起飛》2015年到愛琴海拍攝,帶動了人流,但只是短暫性,梁定花試過一整天沒有客人。她從餐飲著手,看中Aperia Mall附近有不少辦公樓,開始賣午餐。

撐了21年,梁定花告訴自己,是時候放下了。(龍國雄攝)
去年冠病疫情暴發後,愛琴海自3月取消了現場演出,生意一落千丈,後來經過申請,終於在11月底恢復現場表演。餐廳分用餐和表演兩個時段,晚餐時間結束後才能開始演出,從晚上8時15分到10時,演出期間客人不能用餐喝水,也必須戴口罩。梁定花嘆:「很多客人不習慣。」
不賣酒不漲價,租金和各種成本卻在提高,客人則越來越少,梁定花透露這10年幾乎都在虧損,靠儲蓄和貸款撐下去。一直不願放棄,她解釋:「我太熱愛音樂,拿得起放不下。對歌手也有責任感,還有作為最後一家民歌餐廳,有使命感。」歌手的成長和成就是她的一大動力,蔡禮蓮、夢fm(前稱「夢飛船」)、「麥克瘋」(MICappella)團長黃烈傳,都曾是愛琴海歌手。

顧客用手機記錄在愛琴海的最後回憶。
這次疫情讓梁定花看清一些事情。
「現在音樂人都在線上免費演唱,就更少人來現場聽歌。很多Pub也開始唱中文歌曲,又可以喝酒聊天,年輕人比較喜歡。趁著租約將滿,我跟自己說,是時候放下了。心很痛,但想想,卸下之前還可以做現場演出,讓一些人來感受,我沒有遺憾了。」
梁定花形容這21年堅守愛琴海的心境:「苦,但不後悔。人的一生總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如《音樂的力量》歌詞「換上了翅膀,在宇宙翱翔」,餐廳的結業不代表愛琴海的結束,梁定花分享:「我們會做線上和戶外演出,也會繼續到學校辦新謠說唱會;實際的地方不在了,但傳承新謠的精神不變。」
明年是愛琴海成立25周年,梁定花希望辦一場演唱會,也期盼接下來每年能做一次大型演出,就像彈唱人的「明天」系列新謠演唱會。
梁定花也有自己的夢想要實現。她曾是新謠小組「交叉點音樂實驗室」成員,寫了不少歌曲,要為自己的創作做個合集。她感慨:「這是要為自己做的事,拖了21年,終於可以開始做了。」
歌手與觀眾話民歌餐廳
前駐唱歌手憶當年
林倛玉和劉晉旭十幾歲就在各家民歌餐廳演唱,包括木船、愛琴海、木吉他、一泡而紅。後來兩人和蘇梽誠組「夢飛船」,三人在愛琴海演出一個月培養默契,之後正式出道。

林倛玉(右)曾為鄭中基伴奏。(受訪者提供)
林倛玉和劉晉旭難忘「跑場」的日子。劉晉旭回憶:「我們試過一天跑四家,有三家在丹戎巴葛,真的是『跑』場,唱完再搭車去世界貿易中心另一家。有觀眾是特地來看我們的,所以跟著我們跑場,很好玩。」
駐唱的日子讓林倛玉獲益許多。「民歌餐廳是我練習鍵盤和吉他很好的地方,也學習面對觀眾。還有遇到很多人,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跟音樂圈的朋友交流也讓自己進步許多,這些對我的音樂事業都有幫助。」
兩人分享歌手到民歌餐廳宣傳時合作的經驗。林倛玉曾與莫文蔚合唱《廣島之戀》,他笑說:「莫文蔚很壞,知道我喜歡她,就一直跟我放電,害我唱錯彈錯。」劉晉旭難忘與張惠妹合唱《最愛的人傷我最深》:「我唱不到張雨生的Key,阿妹竟主動降Key。」

劉晉旭(右)難忘與張惠妹合唱。(受訪者提供)
民歌餐廳即將終結,兩人都很感慨。劉晉旭說:「民歌餐廳是後新謠時代培育音樂人的搖籃。我們對音樂滿腔熱忱,在那裡揮霍青春,回想自己和朋友在那裡度過的時光,情感上很不舍,但實際上能理解。定花撐了20多年,已經非常了不起。」
愛琴海歌手說告別
吳奚魅(41歲)和楊傑豪(41歲)在愛琴海唱了14年,吳奚魅受訪當天帶了以前觀眾寫的點歌單和卡片,她說:「這裡讓我最感動的是觀眾。記得有一晚滿場,有人點《小幸運》,我唱到一半嗆到口水,正覺得好丟臉,沒想到觀眾幫我唱完整首歌,還高喊『沒關係』。」

吳奚魅(左起)、高崇唐和楊傑豪,感謝愛琴海給了他們一個美好的表演平台。
楊傑豪說:「一些忠實觀眾能感受到你『不一樣』。有一次我唱到哽咽,有觀眾在點歌單上寫下『你心情還好嗎?』我何德何能得到他們的關心。」
吳奚魅喜歡和觀眾「互相扶持」的關係:「我們須要觀眾的注意,觀眾也希望從我們的歌聲中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