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楊琳是自閉症患者Jonah的母親,為了讓兒子和其他特需人士以後能自力更生,在2021年創辦了樹脂手工藝製作坊Jojomama。
她希望Jojomama能充當橋樑,讓特需人士在此學習,慢慢掌握產品製作的所有步驟,同時又能賺取一些外快。
靈活工作模式 包容不同步伐
工坊目前有8位特需工匠,有些一星期上班兩次,有的選擇在家工作。Jojomama會根據他們的能力來培訓。
楊琳也讓工匠的看護陪同他們上班,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工作環境。
「因為很多這些特需人士,他們情緒失控的觸發點是不一樣的。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音樂太大,或者燈光太亮,或者是什麼味道,他們忽然間就覺得不舒服,然後就發脾氣還是什麼。」
碰到這種情況時,看護就能馬上將這位工匠帶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楊琳說,最重要的是工匠不要再進一步傷害到自己。他們可以接受工匠無法完成產品,或者把東西弄亂,也不會要求他們離職。
殘障人士職場障礙多 失聰者:需要共情心
失聰人士王志峰是淡馬錫理工學院特別教育需求事務員。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做了一年半後,因為聽覺障礙,覺得自己不適合而辭職。
「那時候,上司們都會叫我去開會的時候寫下一些會議記錄。因為有時候有十多個、二十多個人,那個桌子也是很長很大。像我坐在角落頭的時候,我就聽不到另一個角落,人家在講什麼。而且我必須讀唇。所以如果我看我的紙,然後我寫下那個記錄的時候,我就不會看到他們讀唇,那我就無法聽到他們在講什麼。」
剛畢業時,他申請了70多份工作,但只獲得4個面試機會。然而,經過多年,他發現企業已經更願意聘請殘障者。
「最重要是我覺得現在也是比較多人和公眾或者公司都會有這個共情心,而不是同情心,empathy。我們都是人,都是人類,我們都必須有一個彼此的了解。」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的數據,年齡介於15歲到64歲的殘障人士就業率在去年達到約30%,比2018年微升了兩個百分點。新加坡協助殘障者自立局(SG Enable)去年也成功配對了600多起殘障人士的求職個案,比2018年的平均500起多。
新協立就業部署長陳殷達就觀察到,有越來越多企業正逐步實踐包容性招聘,來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庫。
「新的增長行業如信息技術、物流、醫療保健和交通行業等等也開始招聘殘障人士。這樣多元化的就業機會也迎合了殘障人士的興趣和願望。」

很多特需人士的情緒失控觸發點是不一樣的。(取自8視界新聞網)

新加坡有越來越多企業正逐步實踐包容性招聘。(取自8視界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