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工作時間上,新加坡排名第二,為2238 小時,墨西哥以2255小時位居榜首,僅比新加坡高17個小時,中國以2174 名列第三。

之所以這麼拼,是在於新加坡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從李光耀開始,就不能容忍一個沒有競爭力、養尊處優的新加坡,必須眼光長遠,不斷深層次地精心鍛造新加坡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對新加坡的建設發展可調是全方位的高標準嚴要求。
現任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表示:"我們不會把事情看成理所當然,我們總是想著別人會搶走我們的午餐。"
新加坡這樣一個沒有資源小地方,要是失去了該有的定位和競爭力,被世界拋棄淪為一個普通港口也是分分鐘的事。
4、極度開放,穩定營商環境
新加坡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它必須和世界對接。
新加坡被評選為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擁有高度發展的自由市場。
新加坡的企業所得稅雖然是17%,但是有很多減免稅務的方式。新加坡對海外收入不徵稅,而且無遺產稅、無資本利得稅,貸款利率也極低。借著極低的稅率,吸引了許多知名國際企業。
此外,新加坡沒有外匯管制,國際資本可以自由流入流出,跨國企業的利潤匯出無限制也無稅費,對跨國企業非常友好。
整體而言,新加坡對於吸引外資是非常積極的,同時也十分謹慎,不斷調整和完善政策,引導資本走向產業,反哺新加坡的經濟、就業和競爭力等各方面。
結語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如今的新加坡。
但是從建國開始,新加坡就非常清楚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有多少底蘊,所以時刻保持清醒。
以它能體量, 註定不是世界的C位,但有自己的活法。
從新加坡的填海造陸就能看出新加坡人的不認命。
新加坡建國之初,國土面積只有581.5平方公里,現在國土面積733.1平方千米,增加了26%。現在還有再增加100平方千米國土面積的目標。
填海造陸給新加坡創造了很多機會,例如裕廊島,樟宜機場、濱海灣地區都是填海創造的機會,都給新加坡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說:「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嘗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間,在本區域的「巨樹」之間穿梭。這一直是我們的方法。」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也正如新加坡一樣,沒有靠山,只能靠自律自強,結合客觀現實和大局觀給自己準確的定位,步步為營,才能在大舞台中競得一席之地。
但不得不說新加坡比普通人還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