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擁房率全球之冠,答案就在這裡

2019年05月27日   •   3萬次閱讀

一大早鄰居就送來幾個紅雞蛋,原來是孫子滿月,印度鄰居在走廊種的長豆已經風姿卓越,對角華人鄰居的石榴也結出了豐碩果實,13樓的住戶最誇張,走道已經成了個人的燦爛花圃,照料得宜的蘭花迎風飛揚。

獲得去年建築節的世界建築,海軍部村莊是專門為老化人口設計的組屋。

組屋底層設有多功能的空間,當地人稱為Void Deck。70年代,由於土地匱乏,新加坡政府拆除了島上的聚落(類似村子,當地人稱為甘榜)並開始建造大量高層公共住宅,並將原本住在農村的新加坡人遷入組屋裡,設計組屋時就刻意保留了第一層的空間,讓居民們有交流和活動的地方。剛好就有華人鄰居在此辦喪事,擺賣了花圈,家屬請來的銅樂隊,會連續演奏「世上只有媽媽好」、「再見我的愛人」等曲目,前幾天馬來青年還在同樣的空間舉行婚禮,設有臨時廚房,也邀請了樂隊同慶。新加坡人的生與死,哀傷和歡樂,都在組屋輪番上演。

食材匱乏的新加坡,也會在組屋停車場頂層種菜,每月能收成4000公斤的蔬菜。

和外國朋友說我住在組屋裡,他們第一反應是以為我住在父祖輩留下來的房子(祖屋)。政府組屋(因為一組一組的排列建造而得名),在香港稱之為公屋,台灣的國宅,中國人口中的經濟適用房,是新加坡政府為普通家庭所建造的公共住房。然而如果你了解或看過新加坡的組屋,其實它未必如你想像中的那麼糟糕,不少新型的組屋還獲得國際設計大獎,近期正在建造的登嘉組屋區,設計理念十分超前,不止刻意保留了原始森林,不少道路都設在地下,讓居民宛若生活在無車的世外桃源里。

約82%的新加坡人口住在組屋裡,加上私有住宅的市場,新加坡人的擁屋率高達93%,為世界之冠。這驕人的數字得歸功於獲獎無數和享譽全球的新加坡公共組屋政策,不少國家的領導人也特地到新加坡來參觀組屋並取經學習。

單位里有垃圾槽的設計,不用走出房子就能丟垃圾。

新加坡人購房選擇不是組屋就是公寓(銀兩更多的則會選擇有地洋房等),組屋由於有大量的政府津貼,因此更為划算,相比私人公寓,同樣地段和面積,組屋的售價比公寓便宜好幾倍。組屋升值的空間比私人公寓少,由於是政府津貼的房子,主要用於自住,因此也有諸多限制,比如要住滿5年後,組屋才能轉售或整套出租。

居民會在公共走廊種上各種熱帶花草。

簡單來說,組屋單位最小為二房式(一房一廳,約40平方米),最大為五房式(約110平方米),新組屋區的二房式新組屋的售價約10萬新幣,五房式約40萬新幣。同時政府也會根據個人的收入情況來給予不同的津貼,如果你購買的轉售組屋在父母的住家4公里以內,還可以獲得1萬新幣的津貼,這也鼓勵新加坡照料年長者,進而減輕政府的負擔。新加坡政府曾經說過,就算是月入1000新元的低收入家庭,也應該有能力貸款購買最小的兩房式組屋,符合條件的購房者還能獲得高達6萬新元的政府津貼。

解決了住房,也就解決了最重要和基本的民生問題,人們才得以安居樂業,因此在上世紀60年代的建國初期,新加坡政府就提倡居者有其屋,並加大火力建造公共住宅。新加坡已故前總理李光耀曾經說過:讓新加坡人擁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讓公民和國家利益相連,也同時能讓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的聯繫更為密切。組屋不止是個人的房產而已,更可以是多元文化社會的粘合劑,早期不同族裔的新加坡人都聚集在不同的地區和村落里,後來城市更新和動遷,拆除了生活條件惡劣的村落,才逐漸搬進組屋裡。組屋單位也根據新加坡的人口比例來分配,比如說100戶的組屋裡,華人家庭只能占約80戶,其餘的保留給印度人和馬來人。組屋可以是一些本地人的發財工具,不少新加坡人會先購買一座組屋,然後再買私人公寓,把組屋或公寓租掉就是一筆額外收入。建屋發展局也推出了組屋回購計劃,年長的屋主可以將組屋的部分屋契賣回給政府套現,那麼退休金就有著落了。

組屋政策的成功,穩定了漂泊不定的人心,也同時讓人民行動黨能執政超過60年。每回新加坡舉行大選期間,執政黨就會對選民拋出橄欖枝,「提醒」選民如果投票給反對黨,所處的組屋區可能不會那麼快獲得翻新。新加坡組屋一般都保養得極好,這些政府大量補助的翻新計劃除了粉刷外牆之外,還包括為老齡化的組屋換上防滑瓷磚,甚至會加上一個小房間,擴大組屋面積,這也同時提升了組屋的轉售價。

組屋經常翻新,這是翻新後加出來的小房子。

目前新加坡共有超過100萬的組屋單位,散布在全島20幾個組屋區。這些組屋區配套設施齊全,社區也通常設有公共泳池、圖書館、購物商場、學校、幼兒園等配套,為新加坡人提供了生活的便利,而要感受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一定得到組屋區走走看看。

中峇魯組屋區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成立於1960年,前身為英國殖民地政府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託局,是用來發展公共住房的政府部門,新加坡改良信託局於1930年所建設的組屋,現在所剩無幾,大多集中在靠近牛車水的中峇魯地區。

這批低樓層的組屋帶有上世紀30年代流行的Art Deco風格,那是向器械學習的年代,因此不少組屋的造型類似輪船或飛機,如果你去過邁亞密,你大概知道我說的是怎樣的房子。

新加坡最古老的組屋區,有Art Deco的風格。

這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組屋區,現在已經成了時髦青年也喜歡流連的街區,綠樹如茵的街區散落了不少價廉物美的餐館、外國人開的咖啡館或麵包房比比皆是,更難能可貴的是這裡依舊推崇緩慢的生活步調,類似鬧市中的小村莊。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這裡買房,落地生根,讓這個老化的組屋區多了蓬勃的朝氣。

年輕人也慢慢開始搬入老區,雖然這裡的房子屋齡較老,但這裡的組屋售價可是新加坡最高的。

海軍部村莊

大量的綠化設計是海軍部村莊的特色。

Woha是新加坡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城國內不少有趣的現代建築都出自Woha的手筆。這幾年也開始為建築發展局設計組屋,2018年在世界建築節獲得年度建築設計獎,海軍部村莊是個集養老、醫療、住房和商業空間的組屋,大量的綠化和休閒空間,讓整個組屋項目看起來更像一個村莊。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新加坡政府推出首個專為年長者打造的公共組屋綜合項目,其中包括104個長者小型公寓單位(約40平方米),供年長者申請購買。

為老人安排的特別設計,家裡發生緊急情況,會顯示在門口外的螢幕。

組屋樓下的空地可用來跳廣場舞和運動

組屋頂層有供居民使用的花圃。

為老人設計的門口的扶手設計。

ThePinnacle@Duxton

兩座天橋其實都是居民們能慢跑的地方。

位於唐人街牛車水附近的達士嶺(The Pinnacle@Duxton),是個獲獎連連的組屋。樓高50層,故曰Pinnacle(尖峰之意),也是全球最高的公共住房建築,建造於2009年的組屋群共有近2000個單位,35種房型,並設有小販中心等。

兩座開放式的天橋無疑是ThePinnacle最搶眼的標誌。 空中天橋長500米,也為世界之最,分別位於第26層及50層。26層設有跑道,只供住客使用,第50層的天橋則對一般公眾開放。天橋將7座組屋有機的聯繫在一起,種滿了綠色植物並擺放了不少戶外家具及裝置藝術等,住客能在橋上漫步閒坐看日落。

榜鵝組屋區

位於新加坡的東北角,這個大型的組屋區將建造約十萬個組屋單位,展示了21世紀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整個嶄新的組屋區以水作為賣點,區內的兩條河以約4公里長的人工水道銜接起來,成了新加坡東北角的蓄水池,並同時為居民提供休閒活動的好去處。

而組屋就臨水而建,水濱台一期(WaterwayTerraces I)的設計靈感來自梯田,建屋發展局在2010年推出時,最大的五房式單位()售價約46萬新元,推出後獲得熱烈反響。

為了貫徹鄰水的環保生活理念,榜鵝的組屋也加入了不少綠色元素,包括空中花園、雨水花園和綠色屋頂,不少組屋也在屋頂裝置太陽能板。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