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封而封
後天下之開而開
KTV和夜店迎來報復性消費
大家記憶尤新,2020年3月,新加坡疫情開始緊張。
三月初,每日新增病例是個位數;到了中旬,上升到小雙位數;下旬,進一步上升至大雙位數。
3月24日,新加坡警方宣布,從26日2359時起,夜店、KTV等娛樂場所暫停經營。
近兩周後,局勢進一步惡化;4月7日,新加坡啟動代號為「斷路器」的軟封城措施。

這個「暫停營業」,一停就停了753天,是所有行業當中封得最長的,補習中心、興趣班、體育館、餐館酒樓、芭比Q......早就解封了,直到今天才終於輪到KTV和夜店解封。

應該說,KTV和夜店是「先天下之封而封,後天下之開而開」。
在新冠疫情之前,新加坡有不少「吊花場」,還有相當多酒吧、中低檔KTV等夜店有越南陪酒女。與高檔KTV的陪唱女不一樣的是,這些陪酒女的標準作業是到各桌流竄,在這桌陪A客人坐一會兒,10分鐘後到那桌陪B客人坐一會兒;紅牌陪酒女一晚跑幾桌甚至十桌八桌不在話下,俗稱「蝴蝶」。

(圖源:Empress KTV臉書)
如果只是兩人堂食,那麼,無論怎麼陪酒,病毒也就是在兩人之間傳播。但是,如果是蝴蝶紛飛,那麼,影響的就大了。再說了,陪酒有時恐怕也不止喝酒聊天。2021年新加坡德爾塔波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由地下KTV引發的大型感染群,最後定格在253人確診。
這兩年是KTV和夜店行業的低谷,有些捱不下去關閉,有些轉型為餐館,還有一些業者索性潛入地下,把辦公樓、輕工業廠房改造為非法夜店,無執照賣酒水,甚至有小姐陪酒。





(以上圖源皆為新加坡警察部隊)
守得雲開見月明,能挨到今天仍然堅挺的合法KTV和夜店,只有四個字能形容——浴火鳳凰。
K Star董事Ceci 曹晶對《新加坡眼》前線記者說:「這兩年之所以能撐下去,除了跟商場協商、溝通租金減免之外,主要就是靠信心和信念,KTV總有一天會回來,同時也得做一些規劃調整,比如門店的重新布局。」

曹晶說,今天重新開店,確實出現報復性消費,但是,一來新加坡服務業普遍人手不足,二來政府要求KTV限流75%,三來他們的一些設備由於兩年多沒有使用,仍在調試,因此,目前仍未到滿負荷運行的狀態。
她表示,目前雖然出現報復性消費,但是,主要還是因為人們憋了太久,一解封就迫不及待出去唱歌。她認為,疫情是否持續好轉,政府是否會進一步放寬管制,市場熱度能否持續,得用兩三個月時間觀察。目前她仍持保守態度,不會盲進。
K歌和蹦迪需遵守安全措施
根據現行傳染病管制條例,K歌和蹦迪仍須遵守安全管制措施,包括:
一、除了吃喝,在室內唱歌、跳舞,不能摘口罩;吃喝之後必須即刻把口罩戴回去
二、如果夜店有舞池,客人在進場之前必須接受ART抗原檢測,呈陰性結果才可入內
三、每組活動人員限制為十人,每人必須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
四、不戴口罩的時候,必須維持人際一米距離
五、夜店和KTV等娛樂場所限流75%

嘉德娛樂CEO 魯漭(攝於疫情之前)
嘉德娛樂CEO 魯漭說:「過去兩年多,在主營業務無法開展的情況下,整個公司想盡了辦法增加收入、減少開銷。我們嘗試了提供娛樂外賣服務、 研發深夜食堂夜宵食品、利用閒置人手提供消毒服務、 為住家安裝音響娛樂系統等等。門店方面則努力轉型為私人影院,提供餐飲服務等。」
關於KTV供需關係, 魯漭認為,目前整個市場娛樂需求量還是整體下降的,但相對來說,供應方(也就是家庭式KTV)門店總數下降得更多。報復性消費只存在於娛樂解封的前幾周, 隨後三到六個月, 更多不同類型的娛樂場所繼續湧現出來之前,還是能有一段時間的「好日子」,但不會很久。
小科普:為什麼對夜店、KTV等管制這麼緊
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除了新加坡,許多其他城市也是對夜店、KTV等娛樂場所管制最緊,最早封,最遲開。
除此,在疫情嚴峻階段,對餐館酒樓飲酒時間也嚴格限制,有些城市限制在晚上八點之後可以堂食但禁止飲酒,有些如新加坡當時則規定十點半之後停止堂食、停止飲酒。
主要考量是,在唱歌、蹦迪過程中會形成大量噴射氣溶膠,尤其是愛大聲吼、高聲唱的麥霸;並且,唱歌跳舞加上喝酒,嗨起來之後,很難保證人際安全距離。
餐館酒樓飲酒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嗨度」較輕。
因此,一般都是在疫情受控之後,先解除餐館酒樓飲酒限制,觀望一陣子,然後再解除KTV、夜店、迪廳等的限制。

入境航空旅客人數
恢復至疫前的31%
新加坡民航局消息,4月1日全面開放邊境之後,已完成疫苗接種的入境旅客可免隔離,直至17日,新加坡入境航空旅客達到40萬人次,為疫前的31%,比前一個月增長18%。

40萬人次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占了32%。
民航局指出,來自各主要客源市場的旅客人數都有所增加,來自澳洲、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的旅客增長量尤其明顯。
以上是按旅客人數統計。如果按航班統計,同一時期的航班趟次則增長至疫前的38%,比前一個月增長29%。往返澳洲、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的航班增長尤其明顯。
新加坡民航局與業者合作,力求今年把旅客流量提高至疫前的50%。
航空領域是新加坡經濟和民生一大支柱,為新加坡提供了近12萬個直接崗位和25萬5000個間接崗位,合計37萬5000個就業崗位,每年創造366億美元生產總值,占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的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