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隔離門--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面對生活
引言:人性在災難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我在2003年出版了《推開隔離門》一書,裡面收集了幾篇有關SARS 非典型肺炎的文章,時隔16年歷史的車輪重蹈覆轍, 2019年歲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再度捲土重來。
當年的SARS 非典,是指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冠狀病毒,於2002年在廣東省順德市首次爆發後,並引發各界恐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傳染病流行致人於死的事件,並擴散至全球的一次全球傳染病疫潮。
當年的疫情造成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774個病人死亡。直至2003年7月16日,疫情逐漸因天氣原因逐漸被消滅,同年9月2日所有病人出院康復。
2019年歲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每個人、家庭、企業和社會,都蒙上了一層生活中的陰影。

有些人和家庭成員患病了;有些人成為疑似病例、有些機構和組織成為病毒傳播處;或被隔離,待診斷,愁雲慘霧,整個世界烏雲密布,大地充滿著黑暗,似乎看不到陽光。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擔憂、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紛至沓來,包括對於當下,和未來的不確定,人民措手不及,十分悲觀、無奈, 甚至不知如何是好,不知何去何從?

企業界方面,每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要經歷各種磨難的;越是在至暗時刻,越考驗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境界。
在這當中,讓我們再次看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如此不堪一擊。面對災難和不幸,特別是瞬間迸發的意外,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與調整。
今天我想從個人的修行、家庭的教育和企業的治理三方面來探討。希望能幫助大家釋放壓力,解決問題!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天災人禍的到來,可以讓我們深深意識到:唯有當個體平和,才會給世界帶來平安。
看似外在發生的事情,其實可以內向探索,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為什麼發生、如何應對和克服困難 。
暫時被孤立、被隔離,對某些人來說未必是壞事。借這個機會禪修,開啟生命和智慧的能量;靜坐、內觀、禪修,靜思與封閉的時空,也是人生的一種篩選,我們可以借閉關修習的 機會,淘洗、過濾和拋開那些浪費生命的東西、人事與關係。
美好與輕快的感覺,其實更多時候來自割捨、放下和清空,就像我們常說的斷舍離。
有一首唐朝的禪悟詩《黃檗禪師》這樣寫道: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是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真的想把煩惱除掉,此事非比尋常,對自己的心念的看管,要象放牛的,人拉牛鼻子一樣不放鬆,免得牛吃莊稼,這樣收心專注的刻苦參禪;若不是體驗過一次寒風透澈入骨,寒冷到極端痛苦的經歷,怎麼會品味到梅花香氣直衝鼻子的特殊感受呢?
面對疫情時,個人不同的認知模式
1. 黑天鵝出現的危機
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強調人的鎮定、穩定、不慌張作用,重視人的主觀意志,強調企業自身的能力,而非環境的約束。
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與不確定性相處,與動盪的世界相處。
2019年歲末出現的這隻黑天鵝危機,給所有的行業都會帶來很大的衝擊!特別是旅遊業、餐飲業、航空業、電影娛樂事業、線下教育培訓事業等。

例如2020年的春節檔電影娛樂事業,由於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中國多地影院宣布春節期間停業,大年初一全國所有票房,收穫只有181萬元,而去年大年初一的票房則有14.58億元,約為去年的千分之一。這完全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對院線以及中國電影行業帶來沉重的打擊!
這就是新冠病毒這個黑天鵝的影響!

2. 認知的顛覆與崩潰:蝴蝶效應
17世紀之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忽然有一天,人們看到了第一隻黑天鵝,隨著這個黑天鵝的出現,人們認知徹底崩塌,一切秩序都面臨著推倒重建。
黑天鵝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完全在意料之外,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顛覆一切!
最可怕的是:「黑天鵝事件」之後,緊接著的往往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指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乃至於巨大的連鎖反應。

3. 疫情下的不確定性,會持續發生,所以我們所需要的,不僅是直面它的勇氣,更需要有認知它的能力,與它共處的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
3、1、核心是改變自己,與時俱進。
亦即我們需要開始要求自己,接受疫情下的不確定性,把現實的不確定性變為經營背景。
3、2、我們已經不在一個,原有的、熟悉的經營環境下展開經營活動,而是要用新的方式,和認知,去理解當下的情況。
3、3、我們要知道終局在哪,由終局開始思考。覺察、自我修養,哲學中的理學、心學都如是;另外一類是嚴肅性的知識,它是要去改變自己,包括自己的組織和團隊。我們要學得很深,並且要落地實踐。

家庭與社會方面
有些人在災難面前,喜歡隱瞞真相,有些人喜歡製造謠言,這兩者又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完全用眼睛去看信息,還需要用腦去思考信息。在家裡修行、隔離,心平氣和地體驗著無所事事的閒靜。

越是關鍵時刻,越是需要獨立理性思考。難得所有人都宅在家裡, 利用這段時間,宅出精氣神,讀書、做運動、對疫情做思 考、對2020年經濟做形勢的預判......
歷史上的庚子年出現過幾次大災難:1960的大饑荒;1900的庚子拳亂,庚子賠款;1840: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780的大颶風;1720的馬賽大瘟疫 ...

從歷史到現實,啟發我們思考:以人為本,這對家庭與企業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每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
病毒是全世界的挑戰。比爾·蓋茨說,如果有什麼東西在未來幾十年里可以殺掉上千萬人,最大可能是某個高度傳染的病毒,因為我們在防止疫情的系統上投資很少,我們還沒有準備好預防一場大疫情的發生。
1854年,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家常話》創刊號,向經濟學家發出了人性化的呼籲——「沒有一點人性的勃勃生機和人性的溫暖,政治經濟學就只是一具骷髏」。

狄更斯呼籲的背景是,英國正在遭遇19世紀以來的第三次霍亂,倫敦10天就有500人死亡。
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是當時英國常見病和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英國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但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驚人擴張中,不注重城市規劃,在狹小空間裡造了儘可能多的住宅,擁擠、潮濕,沒有採光和通風系統,加劇了公共衛生的惡化。

城市缺乏完善的供水管道、排水、排污系統,大眾生活區糞便堆積,髒物污水肆意排放,倫敦絕大多數居民的飲用水來源是被嚴重污染的泰晤士河。
惡化的公共衛生狀況和大規模傳染病、流行病的爆發,以及政府應對疫情的無效,使社會強烈認識到公共衛生改革的必要性。

以查德威克為代表的改革團體認為,改革需要建立系統的衛生計劃,仰仗一批有專業技術的管理人員,在一個由法律保障的行政框架中實施,還要解決地方衛生職責劃分不清、地域分管不明、缺乏整體規劃、效率低下等問題。
在查德威克等推動下,英國議會1848年通過了第一部公共衛生法案,也稱《查德威克法案》;1875年又通過了一部法案,表明政府下決心承擔衛生責任。

地方獲得了更多的權力,也被賦予了更廣的責任,包括排污、食品監察、垃圾集中、傳染性疾病、醫院、街道清潔、住房管理等所有公共衛生領域。
公共衛生管理的能動性正式由國家立法認可轉至地方當局,地方第一次有了充分的管理系統,有效地處理公共衛生問題。
英國的這場改革,建立了凸顯國家責任的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基本模型,也奠定了英國福利國家制度的基礎。
要體現一個社會的善良,各級醫院就是其面孔;要體現一個社會的良知,讓人民群眾病有所醫、及時善治,就是其鏡子。

要從習慣上變革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這次疫情給人們帶來生活習慣上的改變,保守的估計也得持續三個月,而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
21 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 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而如果一個人呆在家裡,每天都用手機 APP 買菜、買肉、買米、買水果、買零食,試想一下 21 天之後,他可以出門去逛商場超市了,但是很多人依然會選擇用手機買菜、買肉、買米、買水果、買零食,因為習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