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廈前的大草場

2020年12月02日   •   2萬次閱讀

博物館裡的油畫(作者攝於國家博物館)

今年是我國建國獨立55年,那是一個值得大肆慶祝的日子,這麼重要的慶典,一定要在有特別歷史意義的政府大廈前的大草場舉行。只可惜半路殺出了一個程咬金「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大型的慶祝活動不得不取消,只能舉行莊嚴的袖珍版,不過大草場仍然沒失去它的重要歷史意義。

一幅美麗的油畫

在國家博物館的歷史館裡,展出新加坡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過程的展廳里,有一幅以《政府大廈前大草場》為名的美麗油畫。這油畫是由約翰·特恩布爾·湯申(John Turnbull Thomson)於1851年創作的。多虧了紐西蘭律師費特列·喬治·豪爾·瓊斯(Frederick George Hall Jones)的夫人捐贈,我們才有緣欣賞。

湯申原來是一名測量師,後來被海峽殖民地政府委任為總工程師,負責管理勞役的囚犯和各項民事建築工程。湯申監督的工程非常的多,如修路、建橋、公共建築物、醫院,甚至麥里芝蓄水池和白礁的霍士堡燈塔等。今天,我國還有很多地標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湯申路、湯申山、甚至湯申選區,以紀念他的貢獻。湯申也是一名自學畫家,除了這一幅油畫,他還留下不少寫實作品,讓我們能夠通過這些作品,想像在沒有照相機的早期殖民時代,新加坡人民的生活面貌。

解讀《政府大廈前大草場》

解讀大草場油畫(作者製圖)

我們先來看看這大草場,面向著油畫最左邊的建築物(法院)的左斜下角,靠近新加坡河口(不在畫里)的位置。那裡就是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官員史丹福·萊佛士和威廉·法夸爾登陸新加坡的地方。這次的登陸開埠,改變了這個島國的歷史和命運。所以這一幅畫里的大草場對新加坡來說就具有歷史意義了。

英國人在規劃城市時,早就把這一片大草場,當成是他們打球休閒的地方。大草場在馬來文里是Padang,可能要與人民拉近距離,所以英國人也稱之為Padang了。作畫時是1851年,而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早已在1826 年「合併」為海峽殖民地,俗稱三州府,首府自1832 年就設在新加坡,總督是威廉·約翰·巴特衛(W J Butterworth)。這幅畫里的人、事、物非常的多和有趣,讓我們慢慢來解讀之。

大草場的旁邊有很多歐洲式的建築物,幾乎全都是繪測師哥里門(G D Coleman)設計的,真的可以說是「哥里門建築一條街」。我們從面向畫的右邊開始向左漫步,最先遇到的是聖安德烈教堂和阿美尼亞教堂;接著是Takoyee Manuk夫人的家,一般資料都說她是哥里門的情婦。繼續向左走看到的是哥里門的房子,是他早期的寢居,後來他的愛爾蘭正室就居住在後面的房子。哥里門真的算是左右逢源,享盡齊人之福,可惜英年早逝,49歲就病逝在新加坡。後面的兩間是法庭秘書長J D Roberts充當寄宿招待所的房子和三間大氣派的建築物。順序是海峽行政官Thomas Church,海峽醫務官W Montgomerie(藍色屋頂)和商人James Scott Clark的房子;最後最左邊的就是由商人J A Maxwell的房子改裝的法院了。

油畫的背景是一座山,山上有英國殖民官的官邸,所以也被稱為「皇家山」,也就是現在的福康寧山。皇家山雖然高不過48米,不過可以看到來往港口的船隻。早期一幅Robert Wilson Wiber(1849年)的水彩畫,畫的就是從港口的商船看到皇家山的情形。在山上高高的旗杆上飄揚的旗幟,是哪個國家的船隻已經停泊在港口的訊號,以通知相關的服務人士,所以福康寧山也被稱為「升旗山」。

早期的海港水彩畫(作者攝於國家美術館)

我們可以看到大草場上正進行著各種休閒活動,有打板球和踢藤球;有歐洲人乘坐馬車、騎馬、散步;也有正在閒聊的阿拉伯人和華人商人和家庭,拿著魚叉的海民家庭(orang laut)以及為這些西方人士服務的傭人、勞工、車夫和守衛士兵。湯申把自己(戴白色高帽)和巴特衛總督和夫人也一起入畫。畫家通過這幅畫反映了當時多元文化,多層階級且層次分明的社會結構,在英國統治下社會一片和諧、安詳,「歌舞昇平」的景象。

殖民時代初期的社會

不過油畫只是畫出了畫家心中希望看到的景象和憧憬,事實上當時的社會秩序非常混亂,勞工抽鴉片、水手酗酒、搶劫、械鬥和暴力罪案頻頻發生,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在展廳油畫的旁邊也展示了一口名為「里維爾」的銅鐘(Revere Bell),是當時美國駐新加坡領事馬里士他(J Balestier)的夫人在1843年送給聖安德烈教堂的。她要教堂每晚在8點鐘後繼續鳴鐘5分鐘,以提醒在戶外的民眾晚上不安全,無事快回家。這個鳴鐘的習慣一直延續到1874年,到殖民政府的警察制度較健全後才停止,所以可以想像當時社會的混亂情形。

里維爾銅鐘(作者攝於國家博物館)

今天的大草場

過了兩百多年,大草場到今天基本上都沒有改變它原來的用途。除了開放給公眾進行球類活動、消閒散步之外,也用來舉辦一些特別有意義的慶典和儀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接受日本投降的儀式;新加坡成為自治邦後第一任元首的就職檢閱典禮;從1965年獨立開始,常在大草場舉行的國慶檢閱慶典等等。

1965年國慶慶典

(圖片來源:2020年8月10日《海峽時報》)

2019年國慶慶典(作者攝)

因為大草場的原有建築物早已拆除重建,最後變成高等法院和市政廳,再改為政府大廈,所以才會有「政府大廈前大草場」的稱呼。2015年後,政府大廈和高等法院變身成為國家美術館,為了怕國人還沒有習慣,搞錯地點,所以有時溝通時會加一個「前」字,變成「前政府大廈前大草場」。

(作者為本地電子工程師)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3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5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234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5643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3762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