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的說法在不同國家都有很大的區別,比如,中國的大部分城市以XX路 (Road) 和XX街 (Street) 命名。
而在新加坡街頭也會用不同單詞表達一個區域的大道,小徑,高速公路等。
有的是「Street」,有的是「Avenue」,有的是「Road」,它們之間相比的區別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新加坡道路的那些事兒!


新加坡常見公路可如上圖分為3類:
高速公路(Expressways):新加坡高速公路網絡是全球最先進和最複雜的之一。
該網絡由幾條主要高速公路組成,包括順福、巴西立、東海岸和裕廊等。
這些高速公路均設有專用車道和高速公路服務區,並使用高科技交通控制系統,確保了高速公路交通的安全和高效,速度限制為90公里/小時。

主幹線路(Major arterial roads):新加坡主幹線公路連接城市和鎮區,包括樟宜機場高速公路、巴耶利峇路、榜鵝路、還有連接新加坡島和聖淘沙的聖淘沙大橋等。
這些公路通常具有四至六車道,且有劃分車道以及行人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等設施,通常限速為70公里/小時,部分靠近學校或住宅區會限速在50公里/小時。

Boulevard(縮寫為Blvd.)、Avenue(縮寫為Ave.)被認為是主幹道,他們主要指寬闊而繁華的林蔭大街,兩旁有著華麗的住宅或林立的建築物,也是那種可以通向紀念碑或城市重要建築的道路。
只有城市裡有「Boulevard」大道,鄉村裡沒有「Boulevard」,但鄉村有 「Avenue」 大街。

次幹線路(Minor arterial roads):次幹線公路主要連接居民區和商業區,以及農村地區,如農場和漁村等。
這些公路通常只有兩至四條車道,也可能更窄。
此外,它們通常設有交通標誌、行人道和自行車道等設施,通常限速為50公里/小時。

Road(縮寫為Rd.) 和 Street (縮寫為:St.)被認為是次幹道,「Street」 是一條大街道,是一個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連接面,貫穿城市、城鎮和村莊之間,街道兩旁通常是高樓大廈。
和「Street」相同,「Road」也是一個大道。但和「Street」 街道不同的是,「Road」是專門為車輛行駛設計的大型堅硬路面。
「Street」和「Road」的另一個不同點是:「Street」通常局限於社區、城鎮里,而「Road」道路,不僅連接城市的各個地方,而且貫穿環繞城市、貫穿全國。

在過去街道不單只是交通上的一個概念,它同時也是多元功能的社會公共空間。
許多大街小巷在白天是人們討生活的場所、主婦買菜的市場、兒童遊戲的樂園和工人解決三餐的食堂,到了傍晚則成為民眾茶餘飯後聚會納涼和散步的社交場所。
每逢吉慶佳節,街道則成為答謝神恩的聖地,娛神娛人的歡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街頭巷尾還成為政客的政治舞台,民眾反映心聲的眾議院。

與這些傳統的命名慣例不同,新加坡在命名道路時傾向於遵循層次結構:高速公路>主幹路>次幹路。
由於新加坡是個多元文化混雜的國家,在地名上也非常明顯地體現這一點,來自中國的華人祖先們帶來了漢民族和閩粵兩省的語言文化,也有來自英國的殖民者們帶來英國的皇室文化和名人地標,還有來自周邊東南亞國家的移民們也帶來各自國家的文化地名,處處蘊含著大家對家鄉的思念~

新加坡共有580條路以男士命名,另有40條路以女性命名,這些路的「主人」很多都是對新加坡的建設、經濟、教育和醫藥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 為了紀念他們,獅城就以他們的名字為地方命名。

新加坡作為一個海島小國,人口密度卻排名世界第二,高達7796人/平方公里!
人口超過500萬,國土面積僅約為720平方公里,道路就占據了12%的土地總量,機動車保有量接近100萬輛。
可即使是高峰期,也只有少數幾條道路出現短時擁堵,市內交通更是可以用「順暢」來形容。

新加坡是典型的多中心布局,由多個衛星鎮組成,衛星鎮之間則由高速公路、地鐵連接。
每個衛星鎮按照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相應的商場、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居民的生活需求便可以就近解決,極大地減少了出行需求。
此外新加坡設有大量天橋等設施,緩解交通路口行人壓力,也有效提高了交通效率。

關於新加坡不同道路的那些事就介紹到這裡了,是不是勾起了你對新加坡探索的慾望,最後還是提醒小夥伴們要遵守交通規則,安全駕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