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分拆六大集團之後,負責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蔣凡,最近一月動作不斷。
4月13日,追蹤新加坡監管文件的VentureCap Insights稱,東南亞電商公司Lazada已從母公司阿里獲得3.53億美元的注資。
對於阿里再次注資Lazada這一消息,市場分析師反應良好,預計Lazada會有更多的自主權、更多的外部融資機會,以及可能由此誕生的單獨IPO。2022年至今,阿里已向Lazada注資20億美元。一位接近阿里的行業人士告訴霞光社,阿里一直看好東南亞和Lazada的發展,未來也會繼續保持長期投入。
此外,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旗下的速賣通,在4月19日正式宣布推出「全託管」模式,消息亦指出Lazada將於5月底推出「全託管」模式。「全託管」類似於Temu的運營模式,商家成為供應商角色,而平台負責整體運營環節。
5月4日,根據彭博社消息,阿里國際電商部門尋求在美國首次IPO,以刺激電商平台Lazada和速賣通在內的業務增長。對此,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方面對新浪科技表示,「沒有上市計劃。」
自從2022年入主阿里國際數字商業版塊以後,蔣凡就對海外業務進行架構梳理、調整,如Lazada負責本土化業務,速賣通擔任跨境電商「大本營」角色等。
今年3月底,阿里宣布構建「1+6+N」的組織結構,設立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並分別建立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的董事會,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即是六大業務集團之一,由蔣凡任CEO。該集團除了有Lazada和速賣通以外,還包括Trendyol、Daraz、淘寶的跨境業務以及批發業務阿里巴巴國際站。
儘管這一年多來,蔣凡在海外的動作頻頻,但成效尚不明顯。從財報來看,國際商業收入占阿里集團收入的7%~8%,業務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
現在,走上自負盈虧的獨立之路,蔣凡肩上的壓力更大了。

歐洲,必爭之地
2022年12月,阿里在西班牙上線電商平台Miravia。依靠線上KOL推廣,線下廣告投放,短短數月,迅速打入市場。
根據數據機構data.ai公開數據,3月19日,Miravia在App Store的下載量超過Shein,成為西班牙購物類App排行榜第一名。全球移動應用分析平台Sensor Tower數據顯示,Miravia在Google Play的下載量超過100萬次。
西班牙本地初創品牌Sinology Studio就於1月份入駐Miravia,創始人Jing告訴霞光社,新平台對商戶有一定的扶植,如可以參與「秒殺」(Flash Sale)和一些節日促銷活動,此外對於買賣雙方,西班牙境內都免運費。
「我有參與幾次『秒殺』活動,參與到促銷活動中會對店鋪的流量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近期由於進駐的賣家增多,被選入『秒殺』活動的難度增加了。」她說道,隨著在西班牙境內的宣傳逐步鋪開,平台總流量在穩步增長,但總量還是較低,畢竟平台很新。並且,可能出於戰略布局,吸引了本地已有一定市場基礎的品牌,這些知名品牌得到平台的流量傾斜。
根據Jing觀察,從推廣方面來看,平台近期的側重點還是主打本地知名品牌,這和之前Miravia宣傳的 「中高端」定位相符,「這會更利於吸引本地的用戶群。但個人認為,平台對原創品牌和中小商戶可以加大扶持力度,商戶和平台的共同成長才是長久之計。」霞光社獲悉,Sinology Studio是原創首飾品牌,定價約數千歐元,仍處於初期培育階段。
此外,Jing了解到,Miravia在向本地商戶招商的同時,也對速賣通一些做得比較好的跨境商家發了邀請。
上述接近阿里的行業人士指出,Miravia邀請速賣通的跨境賣家,一方面能拓展Miravia的商品豐富程度,另一方面也給優秀的中國賣家一個拓展歐洲市場的新機會,「Miravia依然是立足於本土的電商平台,商品主要來自本地商家,但優秀的中國賣家依然有機會在上面銷售。」
目前來看,Miravia在西班牙本地獲得一些聲量,Jing發現,「本地人對平台還是一個初始了解階段,大城市如馬德里,線下推廣多,就相對使用的人多一些。像我居住的瓦倫西亞市,線下的廣告也是最近才開始的,所以本地人對平台還不是太了解。我知道一些年輕人被前期大力的折扣所吸引。」
但西班牙5000萬人口,市場相對較小,而電商平台不少,Jing等商家希望,平台能儘快拓展到整個歐洲,讓商家能接觸到更廣大的用戶群體。
歐洲市場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大廠出海的必爭之地,並已經逐步「開疆拓土」。Shein的主陣地即是北美、歐洲,已經成為本地的快時尚品牌巨頭,而出海半年的拼多多Temu,也已經在歐美占據不小市場份額。
反觀阿里,速賣通在歐美耕耘多年,但多年跨境電商性質,令其本地化優勢不明顯。定位時尚、美妝等生活方式集合平台,Miravia更能直接搶奪Shein、Temu的市場。不過,相對Shein、Temu,Miravia切入中高端市場,營銷、補貼等行為也較為克制,短時間內仍未能看到規模效應。
根據上述data.ai數據排名,西班牙購物類App排行榜第三名是速賣通,其在西班牙的成功,或是Miravia首站進入這個市場的原因。如果Miravia能在西班牙打開市場,隨後或能複製到歐洲其他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阿里收購的土耳其電商平台Trendyol,近一年「潤色」了阿里國際商業的業績。根據財報,2022年第4季度,國際商業分部收入同比增長18%至194.65億元,「本季度此業務的整體訂單同比增長3%,主要是由Trendyol強勁的訂單增長所驅動。」在2022年第2、3季度財報,Trendyol的增長都有所體現。

Trendyol官網
2023年1月,根據土耳其媒體報道,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麥可·埃文斯(Michael Evans)表示,阿里計劃在土耳其投資超過10億美元,用於在伊斯坦堡機場建設物流中心和在土耳其首都附近建設數據中心。
據悉,阿里2018年以7.28億美元的估值收購了Trendyol部分股權。2021年4月,阿里向Trendyol增資3.5億美元,持股比例提高至86.5%。但根據知情人士向霞光社透露,Trendyol為創始團隊獨立運營,阿里較少參與決策。
在土耳其的多位華人向霞光社表示,他們平常會用Trendyol網購,而當地人常用的電商平台就是Hepsiburada和Trendyol。

Lazada逐漸「去阿里化」
比Shopee早入東南亞市場,Lazada難敵強勢追擊,已多年被其壓制。除了Shopee前期大搞補貼、搶占市場的因素之外,Lazada緩慢的本地化進程也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廣州跨境電商賣家阿康的團隊,在2018年就開始做Lazada跨境電商店鋪,半年後入駐Shopee。有自主供應鏈,專做家居日用品品類,2021年,阿康做到了200萬元的銷售額。2022年,團隊關閉了所有跨境店,專注於泰國、馬來西亞的本土店。
他告訴霞光社,早期Lazada還是東南亞電商老大,整體數據表現比較好,他們的店鋪也是如此。到了2019年之後,Shopee正式超過Lazada,他們的店鋪數據上,Shopee開始高過Lazada。至今,Shopee仍然占據東南亞最大的市場份額,而Lazada位居其次。
多位東南亞本地華人賣家向霞光社表示,Lazada的商城頁面和商家後台,都跟淘寶系統、體系類似,本地商家很難上手,難以適應。相較而言,Shopee的賣家中心和買家中心是一體化的,商家有部手機就能開店,操作簡單。阿康指出,Shopee的本土賣家數量超過Lazada,這可能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2022年,接管阿里海外業務之後,蔣凡開始著手解決Lazada的本土化困局。
例如,蔣凡開始重視東南亞本地人才。2022年6月,董錚(James Dong)成為Lazada集團CEO,同時兼任Lazada印尼CEO。不同於以往「空降」到東南亞的國內阿里人,董錚從2018年開始先後出任Lazada泰國、越南CEO,是長期紮根東南亞、伴隨Lazada成長起來的高管。
上述接近阿里的行業人士指出,Lazada團隊大部分來自當地,尤其是高管團隊,東南亞六個市場中,有五個國家的主要業務負責人來自本地。「產品上,Lazada分別有針對不同國家的語言版本,分別由當地國家團隊負責日常運營。」
Lazada官方資深認證導師、馬來西亞華人商家Bjorn告訴霞光社,中國許多公司來到東南亞發展的時候,沒有辦法達到很快的增長速度,是因為將中國那一套模式直接搬來東南亞,「Lazada也發現這個問題了,雖然用了很長的時間。」他發現,Lazada如今的用戶體驗越來越本地化了,同時慢慢偏向開發手機端App,並將賣家中心也搬到移動端。
此外,Lazada一直以來被Shopee貼近本土消費水平的低價模式所打擊,但這一情況如今有所改善。
從2022年開始,東南亞放鬆疫情管制後,線下消費恢復,線上電商業績下降,在疫情期間擴張的Shopee,不得不開始降本增效,如減少補貼、裁撤部門等。Bjorn指出,近期來看,Shopee已經取消免運費的補貼政策,而Lazada仍在補貼運費,這使得部分買家偏向使用Lazada。
Lazada馬來西亞員工Amy告訴霞光社,Lazada今年主推Free and fast shipping(快速、免費的物流),同時盡力加快物流時效,以吸引更多不同品牌入駐平台。

Lazada馬來西亞首頁
一年多以來,蔣凡在本地化上努力頗為明顯,例如,完善Lazada在東南亞的物流和倉儲體系。
霞光社獲悉,2020年,Lazada通過阿波羅項目(Project Apollo)升級了物流技術體系,倉儲作業系統全面改寫升級。通過海外倉,Lazada跨境物流時效幾乎可以和在當地購買一樣的2-3天到達,用戶體驗大幅提升。
阿康指出,今年一季度,Lazada增加了第三方倉庫合作制度,鼓勵商家入駐第三方倉庫,「官方海外倉有很多限制,各種費用較高,而使用第三方倉庫,賣家可以降低倉儲成本。」第三方倉庫對於賣家來說也更方便,比如阿康還同時做Shopee、Tiktok電商,就可以統一在第三方倉庫進行發貨。
他猜測,Lazada可能希望通過幫助賣家減少成本,以期控制平台產品價格,「因為如果成本提高,我們賣家肯定要調高商品價格的,不然沒有利潤。」他形容道,作為阿里系,Lazada開始「放下身段」。
Bjorn的團隊從2018年開始運營兩個平台的數十家店鋪,除了自己的店鋪,還幫超過20個一線品牌做店鋪代運營。他發現,Lazada上更適合做價格偏高的品牌產品,而低價商品在Shopee更好賣。如今,為了爭取不同市場,他發現,Lazada內部人員希望他跟一些中小型企業合作,而Shopee則開始走高端路線,邀請他入駐Shopee Mall。
Amy指出,Shopee主打平價便宜的商品,入駐門檻更低一點,市場份額也更大,「Lazada注重正品、質量,這一部分成熟起來,也有開始打低價的市場,正在努力把這塊的市場份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