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解釋業績出現的變化而引來新加坡交易所的詢問,是投資者應該注意的早期預警之一。
企業治理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麥潤田,以及商學院客座副教授陳全來發布了一份最新報,提出了幾個投資者應關注的早期預警,旨在協助散戶檢查上市公司是否有潛在問題。
教授簡介

麥潤田
Mak Yuen Teen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會計系 副教授
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 博士
研究領域:金融財會、公司治理、盈餘管理、財務披露等
教授簡介

陳全來 | Richard Tan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會計系客座副教授
教研領域:企業風險管理、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與合規等
報告獲得會計專業組織澳大利亞公共會計師協會(CPA Australia)的贊助。
協會4月3日發布文告指出,散戶只能取得公開信息,例如上市公司的常年報告和企業信息發布,而且分析企業治理和財務報表的能力有限。
麥潤田說:「這個報告旨在幫助散戶投資者,通過公開信息,看到危險信號,以便提高警惕及避免虧損,或把虧損減至最低。這些危險信號,經常在企業發生大醜聞和倒閉之前出現。這個報告確認的許多危險信號,與我自己在篩出問題公司的經驗相符。」
投資者應該注意的一些主要的早期預警是:沒有解釋業績出現的變化而引來新加坡交易所的詢問;在外國註冊;更換保薦機構(凱利板上市公司必須有保薦機構);獨立董事參與表現獎勵計劃(例如股票選擇權計劃)。
散戶要考慮四方面,以確認預警和紅旗:業務模式(Business model)、企業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信息披露與報告(Disclosure and reporting)以及事件與交易(Events and transactions)。
投資者應該檢驗公司的業務模式,了解業務和其增長潛能以及業務可持續性。該報告推薦投資者詢問和思考的一些問題包括,公司是否在業務高峰時上市、是否採取時髦的業務模式。
企業治理則涉及投資者對公司的股權結構、董事會和管理要員、薪酬政策以及風險管理的了解。信息披露與報告涉及的包括披露的及時性、延期舉行股東會議以及審計前後業績數字的差別。投資者也應該關注公司突然走多元化路線、快速進行系列的收購、利益相關交易等事件和交易。
文章轉自聯合早報20190404
文:王陽發
原題為「專家發布『避開掛牌公司坑洞』 助投資者了解企業預警」,原文有刪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