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 KPF 對gooood的分享
羅敏申大廈的設計結合當地獨特的城市文化語境,創建一個標誌性的精品商業和辦公建築。該大廈不僅改善公共環境,而且使其在城市肌理中脫穎而出。
2014年通過的新加坡景觀置換政策要求在新建築中建設公共可利用綠地,並且綠地面積須與因開發而損失的綠化面積相等。KPF羅敏申大廈的設計方案基於該政策,同時兼顧市場街和羅賓街交匯形成的狹窄V型場地。
大廈雕塑般的形態由兩個主要體塊組成:一個商業裙樓和懸於上方的辦公塔樓,二者由外觀上如修剪過一般的裙樓屋頂花園隔開。塔樓體量的立面設計將二十個辦公樓層的濱海視野最大化,同時激活裙樓屋頂景觀和封閉的屋頂花園。
設計中核心筒的偏移再次擴大裙樓視野,同時避免立柱影響公共區域。從任意角度看,大廈多面體的外形以不同的方式反射日光和天空,外形與高度如同寶石般,立於城市天際線。
大廈外觀

大廈位於城市街道交匯處,不規則的外形以不同方式反射天光

羅敏申大廈商業裙樓採用類似的晶體形態設計語言。設計中使用小尺度和帶圖案的材料,與新加坡中部歷史建築老巴剎食品市場有稜角的赤陶屋頂建立了一種語境聯繫。裙樓體量略高於街面,增強連接地面入口到中庭花園之間空間的寬敞感與連續性。該中庭成為辦公大堂、商業和餐飲空間交匯的中心,面朝羅賓遜路的落地窗則促進室內與街景之間的對話。
大廈外觀,塔樓立面採用晶體設計語言

小尺度的立面材料圖案與街道和周邊建築相呼應


底層面向街道的落地窗與城市發生對話

KPF設計總監Bruce Fisher指出:「本項目的核心在於挑戰不規則場地形態與環境規範要求給甲級辦公空間設計規劃帶來的雙重限制。不過,這些條件實則最終推動了設計的成功,加之充分利用羅賓遜路寬闊的視覺廊道。這座充滿活力的大廈將自己從堅固的立面中解放出來,在獨特有利位置加入綠地,最終在創建一個精品綜合體的同時,塑造卓越公共空間。」
形態生成圖解

KPF設計負責人Robert Whitlock說道:「羅敏申大廈是KPF建築事務所在完成了濱海灣金融中心(MBFC)項目之後開展的項目。濱海灣金融中心首次將多功能建築模式引入新加坡。儘管那個項目規模更龐大,規劃中還包含一個公園,但此次新項目這座獨特的大樓同樣體現了語境、文化與可持續性設計元素與建築的融合。我們有效的設計方案與項目成功執行是基於KPF對標誌性建築設計的專業性,無論場地是在世界級城市,抑或在受限制的或緊湊密集的市區。」
從街道仰視建築


立面細部

羅敏申大廈設計展示了巧妙的城市化手法,與KPF其他項目,如倫敦菩提街52號大廈以及紐約哈德遜城市廣場55號大廈相類似。這些建築均將歷史保護街區與公共運輸基礎設施融入其形態設計中。這些設計均具有雕塑感和標誌性,推進了事務所在保持高品質設計同時應對複雜要求的能力。
建築中設有多個空中花園

屋頂花園為城市增添生氣

從屋頂花園看城市

室內花園

KPF新加坡辦事處於2019年7月1日入駐羅敏申大廈。該辦事處成立於2018年,為KPF與赫斯維克建築事務所合作設計的樟宜機場5號航站樓項目提供支持。該大廈充實了KPF新加坡標誌性作品集,其中包括上述濱海灣金融中心和公寓、萊佛士碼頭一號、萊佛士連道、以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所在地-SGX大廈。
大廳

室內空間


夜景效果圖

總平面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