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經濟壓力,改變育兒心理,雙管齊下提高生育率

2024年04月19日   •   1197次閱讀

有時候,我希望能在更早的時代撫養我的孩子。這並不是厚古薄今——那個時代也許不像現在這麼複雜,雖然社會性別更加固化,貧困程度也更加嚴重。我只是想知道,如果我們想要提高當代社會的生育率,是否可以借鑑一些過去的理念,將其與現代智慧相結合?

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生育率都在下降。2023年新加坡的居民總和生育率 (total fertility rate, TFR) 首次跌破1,降至0.97,而每名婦女需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現在的人口數量。

在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IPS) 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中,當我們詢問受訪者為什麼不想生孩子時,不出所料,生孩子為他們帶來的經濟和心理壓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過去十年中,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許多政策來降低育兒成本。而在新的政府預算案中,公立學前教育機構引入了額外的收費上限,並計劃在2026年進一步降低收費,以接近小學和課後託管的總費用。

儘管如此,家長們仍認為政府做的還不夠。目前,新加坡政府仍然沒有為父母雙方提供平等的育兒假。孩子生命中的前18個月至關重要,然而許多家庭都是雙職工,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此外,政府也沒能為公民提供免費的教育和醫療

然而,儘管北歐地區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述所有問題,並享有育兒天堂這一美譽,在過去十年中,其總和生育率仍在下降:丹麥下降了7%,芬蘭下降了 25%。因此,可能會有人對相關措施提出質疑。

更現實的做法是承認維持出生率的增長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們無法知道,如果沒有政策干預,生育率會不會下降得更厲害。然而,僅僅減輕生育帶來的經濟負擔是不夠的。我們不僅必須為更多的家庭提供經濟上的便利,還應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培養樂於生養孩子的心理

據預計,到2050年,由於移民政策,美國和澳大利亞將比其他大多數已開發國家更年輕。然而,同樣的政策不一定適合新加坡,我們仍需對移民在新加坡人口結構中的作用進行更徹底的討論。除此之外,政府似乎還有意為生養孩子提供財政支持。

我們需要通過長期政策來扭轉公民的觀念,使其樂於生養更多的孩子。問題在於,怎樣才能讓人們相信,生育孩子是一項有意義的、能創造財富的事情,其價值並不亞於經濟生產?

什麼樣的態度有利於多生孩子?我們怎樣才能培養樂於生養孩子的心理?在公民觀念沒有發生轉變的情況下,育兒假政策和經濟激勵措施的力度再大,也很可能不會有什麼效果。

一定要「捲來捲去」嗎?

過去,人們通過生兒育女來增加抗風險能力;現在,他們保持無子女狀態也是為了達到相同目的。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我曾與許多年輕的新加坡人談論過這個話題。無論有沒有孩子,他們都普遍認為,在新加坡養孩子實在令人焦慮。這種心理從根本上就不利於養育子女。人在年輕的時候生育力較強,但在這個年齡段,養育子女又會帶來較大的風險。

撇開那些為了讓孩子進入名校而有計劃地購買房產和陪伴孩子的家長不談,我曾聽說,一些家長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只為確保孩子能進入「足夠好的學校」。為了讓孩子進入理想的小學,這些父母會去找有關係的朋友,以確保孩子能進入學前班,提前五年「開卷」幼兒教育。所有人身邊至少都有一對這種父母。他們竭盡全力地為自己的孩子選擇理想的小學,而不是離家不遠的學校。這些故事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作為父母的態度。

擺脫零和思維

那麼,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如果我不能為孩子爭取到足夠的機會,他們就會失去前途」的零和思維呢?

即使生活舒適、經濟優渥,只要還秉持著這種思維,家長們就永遠不會感到滿足。那些讓孩子在公立學前機構上學的家長會擔心,他們應該像那些花費更多的家長一樣——也許每月要花1800新元,把孩子送進私立機構。與此同時,已經花了這麼多錢的家長又會反過來擔心,他們應該把孩子送到每月需花費3000新元的精英幼兒園。

同樣的循環也會發生在孩子進入小學這一階段。要想避免這種「軍備競賽」,家長們必須徹底放棄零和思維。對於其他人,也就是大多數家長來說,重點是使他們相信「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但是,也許讓家長們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移民往往喜歡在不同尋常的地方尋找機會。然而,這似乎加劇了社會分層和階級固化。也許當人們親眼見證有別於傳統的成功不再是鳳毛麟角時,才會相信時代已經改變。若我們能學會尋找更廣闊的機遇,是否就能減少為人父母的焦慮?

渴望平等的家庭關係

在同一項 IPS 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與男性同齡人相比,21至34歲的女性並不渴望婚姻,也不太期待孩子。許多女性參與者提到,這是因為父權制依然占據著家庭勞動的主導地位。

在教育和就業方面,性別平等取得了巨大進步,新時代女性為我們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核心貢獻。與此相應的是,她們希望在家庭里也能建立更現代、更平等的男女關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女性就會越來越傾向於放棄生孩子,尋找其他人生意義。

為了創造撫養子女的基本條件,我們必須認真對待這種現代集體心理特徵。我們應當準確地理解父母在社會中的默認責任,從而幫助雙方更公平地分擔這種負擔。

更廣泛的支持

長期來看,僅僅讓人們相信可以獲得經濟支持並不能提高生育率。然而,經濟支持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乏經濟支持,總和生育率可能會下降得更快,更不必說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心態了。

從表面上看,減輕教育和醫療負擔可以減少生孩子一事給人們帶來的不確定性。同樣,男女同放育兒假,鼓勵男性更多地參與育兒,也能解決導致女性和男性的思維截然不同的顧慮,而這些顧慮正是導致兩性在結婚和養育子女上出現不同聲音的根源。

但是,如果人們總是感到負擔太重,不得不因為不確定性而放棄養育子女,那麼為人父母就會繼續讓人感到是一種犧牲,需要為之付出巨大的代價。為了鼓勵養育子女,公共政策必須在經濟和集體心理問題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當下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養育子女可能是人類最被低估的、極具創造力的一項努力。如果生育率持續下跌,恐怕只有劇烈的社會變革才能改變這一趨勢,而其中一些變革甚至會讓我們中最遲鈍的公民都感到不快。

文章來源:IPS-Commons,2024年3月1日,星期五

作者:Kalpana Vignehsa

本文首次發表於 CNA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