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掀起了一股去馬來西亞柔佛州買房的熱潮,他們看中的是那裡相對低廉的房價,以及更為寬敞的生活空間,希望通過購房來實現投資回報。然而,近期發生的一起事件,讓這股購房熱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水。

圖源:FACEBOOK
近百名新加坡買家震驚地發現,他們花費巨額資金購買的柔佛州公寓,並非擁有完整的產權,而是通過一種名為私人租賃計劃(Private Lease Scheme,簡稱PLS)的模式,僅獲得了99年的租賃權,這一消息在新加坡購房圈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私人租賃計劃欺騙消費者的背後
私人租賃計劃,這種看似特殊的房地產交易模式,實際上讓購房者變成了長期租戶。在這種模式下,購房者支付了房款,卻並未真正擁有房屋,而是與開發商簽訂了一份長達99年的租約。房屋的所有權依然歸開發商所有,而購房者僅擁有使用權。

圖源:FACEBOOK
這種模式與新加坡常見的99年產權有著本質的區別。在PLS模式下,購房者的權利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他們不能隨意出租、出售或轉讓房產;在公寓管理方面,他們沒有投票權;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獲得分層地契,這意味著他們所購買的房產在法律上並不被視為他們的資產。
專家指出,PLS模式存在不少財務風險。如果開發商破產,房子所在的土地可能會被債權人收回拍賣,屆時買家的權益將面臨嚴重威脅。此外,如果物業管理不善,居住環境可能逐漸惡化,而購房者對此卻無能為力。
由於購房者並不擁有房產的完整產權,這類房產的市場價值可能大幅下跌。缺乏產權的房產難以吸引真正的投資者,對於那些希望通過出租或轉售房產獲利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商家並未提前告知買家PLS與傳統產權的區別
許多買家表示,在購房過程中,他們並未被告知PLS與傳統產權的區別。大多數人都是以投資為目的購房,卻在簽署合同後才發現自己實際上成為了「租戶」。有位買家甚至花費27.5萬新元購買了一套三居室,最終卻發現自己對這個家並沒有實際的控制權。
據了解,至少有80名新加坡買家已對相關開發商提起法律訴訟。他們向馬來西亞法庭提出指控,聲稱開發商在銷售過程中並未清楚說明房產屬於PLS模式。今年6月,超過70名新加坡買家還向新加坡房地產代理理事會投訴,要求調查向他們推銷相關房產的新加坡房地產經紀公司。

圖源:FACEBOOK
儘管相關報道並未透露這些新加坡「租戶」所購買的房產具體位於新山的哪些項目,但據《The Edge Singapore》今年10月的報道,位於柔佛依斯干達公主城的美迪尼(Medini)的一些住宿單位,曾在2013年至2014年以PLS形式出售。
房地產網站EdgeProp引用馬來西亞法庭資料報道,今年早些時候,有63人針對十多年前購買的美迪尼房產提起訴訟,指控持有土地的依斯干達投資控股公司(Iskandar Investment Berhad)和開發商Distinctive Resources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虛假陳述。
購房者已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這些原告指出,他們在2023年12月因遲遲未能獲得房產的分層地契,這才意識到自己購買的並非房產產權,而是租賃權。他們指控開發商和依斯干達投資控股公司通過經紀人以各種宣傳手段誤導他們,使他們誤以為自己購買的是完整產權。

圖源:FACEBOOK
原告要求法庭頒布分層地契,並將買家列為房產持有人。然而,依斯干達投資控股公司和Distinctive Resources均辯稱,提起訴訟的買家已錯過法律追訴時效,且在購買過程中完全知情,因此主張PLS模式有效。
面對購房者的投訴和法律訴訟,開發商表現出無辜的態度,聲稱所有操作均合法合規,條款在買家簽字時都已清楚列出。然而,許多購房者反映,在簽署合同時並未得到充分的解釋,對於PLS模式的具體含義和後果並不了解。目前,由於已超過法律追訴時效,購房者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難度極大,這使得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這一事件再次提醒了購房者,尤其是在海外購房時,必須充分了解和審慎考慮房產的產權性質和相關的法律風險。購房是一項重大的投資決策,一旦陷入陷阱,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