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S 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前面小助手已經帶大家了解了學校的歷史,那麼今天我們來了解推動NUS建立的陳若錦先生的一生,一起來看看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吧!
NUS成立初期
1904 年 9 月,陳若錦率領華人和其他非歐洲社區的代表向海峽殖民地總督約翰·安德森爵士請願,要求在新加坡建立一所醫學院。安德森指出,之前還有其他請願書沒有成功,原因是擔心有足夠數量的學生和當地社區的支持。曾任海峽華人協會首任會長的陳先生成功從社區籌集了大量資金,其中包括個人捐款12,000美元。1905年7月3日,醫學院成立,被稱為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政府醫學院。在安德森的指示下,學校臨時安置在巴西班讓政府經營的庇護所的一個最近空置的街區,同時提供經營學校所需的工作人員。
1912 年,醫學院從醫生林文慶 (Lim Boon Keng) 發起的愛德華七世國王紀念基金獲得了 120,000 美元的捐贈。隨後,1913 年 11 月 18 日,學校更名為愛德華七世國王醫學院。1921年再次改為愛德華七世國王醫學院,以體現其學術地位。
1928 年,萊佛士學院(Raffles College)與醫學院分開,成立以促進藝術和社會科學教育。

陳若錦先生畫像,來源:維基百科
家庭背景
陳若錦先生出身於一個古老且受人尊敬的家庭,他的祖父,是金成公司重要商業機構的創始人,並且擁有大規模的支持者。1863 年,陳若錦先生的父親陳明瑞先生去世後,繼承家族事業,也是馬六甲當地和馬六甲的知名公眾人士。陳若錦於1858年出生於新加坡,18歲時進入父親的公司成為一名學徒。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陳若錦先生也熱衷於從事社會公益事業。
海峽華人協會
陳若錦、謝梁謝、林文慶和宋永祥於 1900 年 8 月 17 日成立了海峽華人協會,最初由林文慶領導。該組織偏愛英國人,並受到新加坡政府的歡迎,幫助代表新加坡的土生華人社區。宗旨是提倡在國家和政治上與英國認同,主張自己應該享有英國公民的一切權利。他們也自稱或被稱為「皇家華人」1907年,林文慶決定辭去協會會長的職務。他最初要求陳若錦接替他的位置,但陳若錦拒絕了這個提議。

海峽華人協會成員合照,來源:維基百科
慈善事業
陳若錦延續了為華人社區服務的家族傳統,在他的一生中擔任過多個關鍵角色。除了擔任陳氏宗親會(Po Chek Kiong)和馬六甲和新加坡華人廟宇的負責人外,他還是海峽殖民地立法會任職時間最長的華人議員,為窮人和華人社區的權利而戰。譚因對六個主題的熱情演講而被人們銘記:貿易和經濟問題;行政和憲法改革;社會措施;教育; 公共衛生; 和防禦。其中,他的首要任務是,一是促進殖民地的經濟增長,二是促進教育。
1896年,陳若錦在萊佛士書院設立「陳若錦獎學金」,這發生在他是該機構董事會的受託人期間。1895年,一座建築物倒塌後,向倒塌的受害者捐款。1904 年 10 月 14 日,開始籌款,目標為 71,000 美元,用於資助一所新學校的建設,即愛德華七世國王醫學院。到 1904 年 11 月,他已經設法為學院籌集了 37,000 美元。到 1905 年,已經籌集了 87,000 美元,其中 12,000 美元是由陳若錦捐贈的。另外15,000美元的募集資金來自橡膠大亨Tan Chay Yan。陳和謝設法進一步籌集了 120,000 美元來擴建學校,並為其提供了 1,500 美元的獎學金。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向威爾斯親王救濟基金捐贈了 37,000 美元,以幫助英國購買戰鬥機。
陳若錦先生去世時,THE STRAITS BUDGET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記錄了Arthur Young對於陳若錦先生的評價:「在我與陳若錦先生的多次會面中,我認識到他健全的判斷力和對於公共服務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