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個風靡全球的網絡紅詞「girl math」(女生計算法)。
這個網絡紅詞出自紐西蘭廣播節目「Fletch, Vaughan & Hayley」,今年7月主持人「幫助」撥電進來的聽眾,將他們的奢侈購物行為合理化時用到這個詞彙。
那什麼是女生計算法呢?
在送餐平台上,為了達到一定的消費金額來享有免送餐費,會多買一兩杯珍珠奶茶。平均下來,每杯的價格就更便宜了。
花了200新元買一條裙子,就說服自己,如果穿上200次,每次僅需1元。
購買昂貴鑽戒時,就把它看成是「家傳之寶」,日後可以傳給孩子或後代。那枚戒指現在等同於打了五折,因為它有了兩個主人。如果孩子也有孩子,價格就會降到33%?按這個思路計算,算到這枚戒指基本上免費為止。
簡單來說,「女生計算法」就是用物品實際價格除以使用次數。
潛台詞則是,女生買東西怎麼算都不吃虧,而且女生計算法會讓人心情愉悅。

位於烏節路的維多利亞的秘密。(海峽時報)這個神邏輯也存在於新加坡
這個神邏輯,迅速地席捲了TikTok,新加坡也不例外。截至目前,這個標籤在平台上的瀏覽量已經超過5億5000萬次。
在新加坡,TikTok內容創作者Darshen Kunaseharan(29歲)就以女生計算法,來合理化我國節節攀升的擁車證(COE)成價。
在9月20日最新一輪擁車證公開投標活動中,大型及豪華車組(B組)成價報為14萬零889元。
Darshen首先將COE成價四捨五入至14萬元,然後除以10年的有效期,再將其除以一年的天數,以這個思路,繼續除以一天的24小時,再除以一小時的60分鐘,將價格降低到每分鐘0.02元,這使得在本地擁車基本上是免費的。
Darshen告訴《南華早報》說,女生計算法的概念源於「幽默」以及「錯覺」 ,雖然並不成立,但它是年輕人對抗生活壓力的「應對機制」 。
他解釋說,
新加坡的生活壓力太大了,開開玩笑何樂而不為。我們要學會偶爾地善待自己、獎勵自己是很重要的,別忘記生命是短暫的,我們要怎樣的生活,取決於我們自己。
「所以,如果你需要一個理由(譬如女生計算法)來說服自己,今天可以多花些錢,買杯冰鎮燕麥拿鐵犒勞自己,那就去吧。」
另一個本地網紅Atiqa Dar就也舉了好些「女生計算法」的例子:
如果你買了100元的衣服然後退貨原銀奉還,就等同於賺到,因為既滿足了購買慾,又試穿了,滿足曾經擁有。
如果你之前為星巴克預付卡充值了,日後買的每一杯咖啡都是免費的。
如果你現在想買一件售價50元的連衣裙,卻等到打折至30元才買,你就算賺了20元。
如果你去逛了很多家商店但沒買任何東西,你就等同於「賺到」,因為一分錢也沒少。
如果你把買車的錢用在搭德士上,你其實還賺了。
如果你和朋友互相請喝咖啡,就等同於免費喝了杯咖啡。
如果你花50元買了一件衣服,穿過後以二手價40元賣出,你還賺了40元。
和朋友一起去昂貴咖啡廳是一種治癒方式,這比接受真正的治療便宜,所以你算是賺到了。
如果朋友請你喝了咖啡,你打德士回家就等同於免車費。

烏節路商場313@Somerset人潮洶湧。(聯合早報)「女生計算法」變相鼓勵過度消費?
有人擔心,這種看似新穎有趣的邏輯,會美化過度消費,鼓勵不必要的消費。
個人理財專家解釋說,
新元走強,加上冠病疫情讓年輕人失去了好幾年寶貴的歲月,這些都是促使年輕人揮霍的因素,有些人甚至把消費作為逃避殘酷經濟現實的一種手段。
德佳保險8月對新加坡年輕人消費習慣展開的研究顯示,對於Z世代和千禧一代(18至42歲)來說,應對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和建立應急資金都是他們的首要目標,但許多人仍在與債務和儲蓄作鬥爭,當中41%的年輕人支出超過收入,而且52%有背負某種債務。
網絡理財漫畫「The Woke Salaryman」(覺醒工薪族)聯合創辦人何瑞明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說,
這些消費習慣的形成,可能是年輕人認為擁有住房或汽車等長期目標越來越遙不可及。
「其實,在許多國家,年輕人已經放棄了傳統的『成年人標誌』,比如擁有自己的房子。在某些人群中,更有種只購買短期物品趨勢,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永遠買不起長期物品。」
他指出,
負債正常化也是另一種趨勢。Z世代和千禧一代生活在一個過度消費主義被美化的時代,人們不斷在TikTok和Instagram上大談他們的購物戰利品,將購買比所需的更多以及購買超出經濟能力範圍物品正常化。
「女生計算法」也有性別歧視之嫌

男性也有衝動消費的時候。(海峽時報)
有人認為,「女生計算法」這一趨勢不僅助長了不良的儲蓄習慣,也加深女性無法妥善處理金的負面刻板印象。
摩根大通前股票交易員Vivian Tu向美國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指出,
儘管她知道「女生計算法」只是個笑話,但她相信「這和說『女人開車技術不好』有著一樣的道理」。
「這可能會延續一種刻板印象,即:女性不擅長理財或數學,或者不認真對待自己的財務狀況。」
星展銀行財務理財規劃部門主管陳勉孜指出,其實在「女生計算法」成為趨勢前,「心理帳戶」的心理提示早就存在了。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心理帳戶並沒有性別歧視之意。
編按:心理帳戶指的是,人們會把錢分門別類的存在內心不同的帳戶里。有的是儲蓄的,有的是滿足虛榮心的,有的是維繫關係的,等等。有意思的是,價格的感知在不同的帳戶里是不一樣的。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在做購買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以至於做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陳勉孜舉例說,
有男人花了五位數買了一塊百達翡麗手錶,他也會說這是「免費」,因為這是家傳之寶而且會升值,他是在為下一代「照顧」這塊手錶。
她說,「女生計算法」就像心理帳戶中的心理提示一樣,研究表明,從財務決策和投資中消除情緒並非易事。
她敦促年輕人在購買時,要從整體上考慮自己的財務狀況,並掌握好個人的資產負債表。
女生譏諷男性也有「男生計算法」
女生被性別歧視了,也不甘示弱指出男人有「男生計算法」。只不過,這麼說取笑的不是男性的數學邏輯或財務決策,而是在性別不公平這個課題上。
有網民解釋說,
「男生計算法」是這麼一套邏輯:如果他已經倒了垃圾、割了草坪,那其他所有家務就理所當然交給他的伴侶,因為這段男女關係已經很公平。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Erin Spahr | Therapist For Moms (@feminist.mom.therapist)
另一名網民則指出,
「男生計算法」是將身高1.78米四捨五入至1.83米。
網友也說,
如果在政治上,「男生計算法」是你輸了數百萬張選票,還說自己贏得了選舉。就像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特朗普以700多萬張選票敗給美國現任總統拜登。然後特朗普還在推特上(現為X)先後發了兩條貼文,聲稱選舉舞弊,所以是自己贏了並沒有輸。
特朗普現在面臨著試圖推翻選舉結果的重罪指控。
一些男性還自嘲說,
自己用男生計算法來證明購買60元的遊戲是合理的,因為這將占用他120個小時,這意味著他在這段時間內無法惹惱他的女朋友。
當然也有不少人站出來為「女生計算法」辯護。然而,都只是些諷刺手法,大家無需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