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新加坡殖民地,包括聖誕島
三、英國做主,交易達成
二戰後,英國資本大批撤出聖誕島。
1949年,澳大利亞政府利用英國資本大規模撤離聖誕島之際,收購了聖誕島磷酸鹽礦的所有權。澳大利亞政府將其交給澳大利亞的礦業公司經營。

▲當地開發的磷酸鹽
戰後,英國人對殖民地的行政區進行了調整。新加坡成為了單獨的殖民地(並管轄聖誕島)。
馬來半島其餘部分在1948年合併為「馬來亞聯合邦」,首府吉隆坡。1957年8月,馬來亞聯合邦率先宣布獨立,成為大英國協一員。

▲西馬為馬來亞聯合邦
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進一步深化,新加坡自治運動引起了澳大利亞的不安。
尤其是聖誕島上的澳大利亞礦主,擔心自己的礦山被日後獨立的新加坡國有化。
因此,澳大利亞希望在新加坡獨立之前爭取到聖誕島的主權。在澳礦主的支持下,澳大利亞議會於1957年向英國提出了收購聖誕島的申請。
新加坡和聖誕島的居民主要以華人為主,英國不希望華裔為主的新加坡獨立後擁有聖誕島。

▲聖誕島第二大城市的新加坡建築
相比於新加坡,英國議會傾向於將聖誕島的所有權交給澳大利亞。
1958年,英國利用新加坡尚未獨立,無法行使主權之際,和澳大利亞達成了《1958聖誕島法令》,將聖誕島的主權交給了澳大利亞。
新加坡雖然不情願「領土」被英國和澳大利亞交換。但當時的新加坡的頭等大事是獲得自治。
為了「自治」和獨立事業,新加坡不得不默許交易的達成。根據《1958聖誕島法令》,新加坡獲取了290萬英鎊的磷酸鹽補償費。至此,新加坡把聖誕島「賣」給了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為紀念收購聖誕島的郵票
1959年,在人民行動黨領袖李光耀的推動下,新加坡獲得了自治權。1963年,原英屬殖民地、加里曼丹島北部的沙巴、沙撈越相繼獲得自治權。
1963年9月16日,英屬馬來殖民地正式宣布獨立。馬來亞、新加坡、沙巴、沙撈越這四個政治實體組成了新的國家——馬來西亞。

▲新加坡原來是馬來西亞的一個邦國
獨立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口勉強超過半數,華人是第二大民族,占據40%。新加坡華人占據75%。這與馬來西亞奉行的「馬來人至上」相違背。
最終,馬來西亞將新加坡踢了出去,馬來西亞華裔比例從此前的40%下降至25%。

▲新加坡宣布獨立
新加坡獨立後,首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尤其是需要和美國等西方世界搞好關係。
聖誕島距離新加坡太遠,與新加坡之間又被印尼隔開。加上國力較弱,因此,新加坡承認了英國和澳大利亞達成的《1958聖誕島法令》,承認聖誕島歸澳大利亞所有。

▲聖誕島距離新加坡1350公里
澳大利亞獲得了聖誕島之後,將其劃歸西澳大利亞州管轄。然而,聖誕島距離坎培拉(首都)和珀斯(西澳州首府)過於遙遠。

▲西澳大利亞州
1992年,澳大利亞設立聖誕島郡為非自治領地,該郡隸屬於西澳州,卻由聯邦直轄派官員管理。該島的常住居民被視為澳大利亞公民,但參與澳大利亞選舉則被劃為北領地地區。

▲聖誕島旗幟(非官方)
隨著澳大利亞經濟持續繁榮,澳大利亞吸引了不少世界各國的移民。海外領地聖誕島成為了移民安置中心,因此,聖誕島的人口流動性非常大。
根據澳大利亞人口普查,聖誕島總人口1863人(包括流動人口),其中21.2%是華人(按常住人口則占80%)。島上的華人特徵保留至今,很多居民除了會說英語、華語之外,還會說粵語和閩南話。
島上的「華人公館」、「半山公館」等華人社團及中式寺廟和宗祠,都是華人在這裡生活的見證。

▲聖誕島的中文標識
澳大利亞接收聖誕島後,當地的經濟發展以磷酸鹽開發為主。隨著磷酸鹽開採的衰落和環保意識的加強,澳大利亞政府花費大量資金將島上70%的土地打造成國家公園。
此外,澳大利亞政府修建了聖誕島機場作為連接島嶼和澳大利亞本土的橋樑。如今的聖誕島經濟憑藉著擁有獨特的紅蟹遷徙、良好的潛水資源,成為眾多遊客的打卡之處。

▲聖誕島的紅蟹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