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打造未來城市 :大專可扮「生活實驗室」角色
全球向低碳發展,新加坡大專學府可扮演「生活實驗室」的角色,為未來城市設計推動創新方案,支持新加坡應付未來挑戰。
教育部長陳振聲星期六(3月11日)在《海峽時報》和新加坡管理大學聯辦的教育論壇上,提出大專學府在新加坡面對三大挑戰時可扮演的角色,包括把握全球低碳過渡的機遇。
他致辭時說,過去50年,新加坡大致上克服了水源局限,開創水源回收和管理技術。同樣的,新加坡在接下來50年也應自我挑戰,克服能源局限,開拓機會。

大專學府在這方面可作為「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從城市設計、交通、醫療等各方面的創新工作來改善生活素質,打造未來城市與社會。如果一個沒有既定腹地的城市國能做到低碳或碳中和,這也可以啟發世界。
處在一個更分裂的世界,新加坡如何繼續發揮功能,扮演有原則且被信賴的「接軌者」是另一項挑戰。
陳振聲說:「我們為隔閡搭建橋樑的能力,以及在跨邊境、文化與政治制度之間有效運作的能力,將凸出我國的競爭力。但首先,我們須深入了解全球夥伴,從區域國家開始。學生須對新加坡以外的世界培養好奇心與理解。」
政府為此已定下70-70目標,讓七成的大專學府學生到海外體驗,當中七成到東協國家、中國或印度。
先進科學與技術如人工智慧和生物製藥的發展,也將帶動社會對新規則的需求。陳振聲認為,新加坡可以為新興領域發展良好的治理框架。大專學府可扮演創新點子的「接軌者,融合者和創造者」,繼續促進不同學科與文化之間的學習與交流。
陳振聲也提出已開發國家或陷入社會流動停滯,不平等現象加劇的問題,重申大專學府在建設可持續社會契約的重要性。
新加坡須建立以技能為基礎的唯才制度,而不是以成績等級為基礎的制度。大專學府通過更全面的評估方式錄取學生,也改進課程設計,支持成人學員進修。
他指出:「我國可以怎樣成為世界的典範,肯定通往成功的不同途徑,建立包含同理心(compassion)、包容與責任心的唯才是用制度?我們不要單是以傑出的PISA成績聞名,而是成為一個讓人人發揮潛能的國家,無論人生起點。」
有學生提出如何實現以技能為基礎的唯才制度的問題。參與論壇的LinkedIn亞太地區企業人才暨學習解決方案負責人(亞洲區總監)高國堂指出,企業日益重視求職者的技能,LinkedIn也根據僱主的反饋為技能需求歸類,將與教育部合作整理我國對技能需求的信息。根據LinkedIn資料,全球約四成僱主在招聘時以技能為考量,而非學歷,高於一年前的約兩成。
1700份工作須綠色技能
新大教務長柯莫西教授透露,新大計劃在畢業生成績記錄增添課程輔助活動等項目,展示學生建立的技能如領導能力。
針對綠色行業的發展潛力,谷歌新加坡區執行董事本金(Ben King)指出,過去12個月,新加坡是最常搜索「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簡稱ESG)」的三大國家之一,相關行業的搜索量在這五年來也增加超過一倍。
高國堂也指出,全球而言,需綠色技能的職位招聘平均每年增加約8%,這些技能包括環境及衛生與安全、可持續能源、可持續設計等。新加坡目前有超過1700份工作須綠色技能,但這類工作的申請者往往較少,反映一定的技能差距。
今年的論壇以「大專教育在建立可持續和堅韌未來的角色」為主題,約300名學生與公眾出席。